理论教育 复兴宁厂古镇的三大目标价值体系与发展路径

复兴宁厂古镇的三大目标价值体系与发展路径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数十年来,发展思路不明确,投入严重不足,未能取得任何突破。上述三大目标,构成了复兴宁厂古镇的目标价值体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大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上模式均不可取,所以,复兴宁厂古镇应另辟蹊径。即通过城镇功能修复,达到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展示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积淀,由此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复兴宁厂古镇的三大目标价值体系与发展路径

1.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就是复兴“上古盐都”——宁厂古镇,重现其历史风貌。具体地讲,就是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恢复宁厂古镇的活力,即修复宁厂古镇的城镇功能。目前,宁厂古镇没有任何产业,城镇功能丧失,人口严重流失,常住人口不足200人,是名副其实的“死城”,学术界称之为“收缩型城镇”。因此,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死城”变为“活城”,恢复宁厂古镇的活力与生机,最直观表象就是要恢复到2000~2500人以上的常住人口。

(2)旅游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宁厂古镇不具备发展农业、现代工业或其他产业的条件和基础,但得天独厚地拥有优质的巫盐文化旅游资源。故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合理利用其优势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其最重要的商业价值所在,故旅游产业一直都被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但数十年来,发展思路不明确,投入严重不足,未能取得任何突破。游客稀少,仅有一两家民间“农家乐”在断断续续地维持经营。旅游业还处于规模小、档次低、文化内涵缺失、自生自灭的状态,且还在进一步恶化。

(3)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宁厂古镇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巫文化、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5000年的制盐历史,和“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的辉煌。巫文化、盐文化、乡土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底蕴深厚,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也是潜力巨大的优质人文旅游资源。但随着盐厂的关闭,人口迁徙,建筑年久失修,上述各文化因失去生产、生活传承,亦无专项文化保护措施,均陷入自然消亡的状况,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故亟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其商业价值

上述三大目标,构成了复兴宁厂古镇的目标价值体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大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彼此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相互制约。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复兴传统产业的城镇功能较完善的宜居的古典小镇;第二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成以巫盐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人文旅游景区。

2.实现目标的路径

怎样对历史文化名镇、古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固有的模式就是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质”旅游景点——修复或仿建历史建筑,完善通勤、食宿、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从而整体上大幅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档次和品质——然后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实现盈利。此路径通常见效快,但很难持续下去,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造成较大的破坏。究其原因,其难点并不在文物、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旅游景区的打造与营销,而在于怎样使其具备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因千篇一律,缺乏合适的商业业态,从而出现景区开业不久就关门大吉的结局;或者大拆大建,过度的旅游开发和商业行为对历史文化的巨大破坏,致使历史文化名镇被掏空内涵而沦为昙花一现的旅游商业集市。另一种模式为“隔离式”保护,或“断炊烟”保护,原住民大部分被政府动员迁走,或因失去生计和城镇基础设施老化、生活不便等主动迁走而成“空城”“死城”。以上模式均不可取,所以,复兴宁厂古镇应另辟蹊径。即通过城镇功能修复,达到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展示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积淀,由此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也就是说,发展宁厂的主题(盐文化)旅游产业,不应单纯地从盐文化资源利用和景区打造入手,而应从一步一个脚印的城镇功能修复入手。

宁厂盐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什么?是修复一批盐业遗址、历史建筑,兴建盐文化博物馆吗?不是。因为这些都是“死的标本”,没有任何生命力。

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恢复它的活力,恢复它自身的生命。即以日常的生产、生活形态,在现实社会中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成为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活的标本”。具体地说,就是要让传统形态的宁厂古镇,能够不完全依靠旅游业,不依靠现代工业、不依靠财政长期输血就能独自生存下去,自己养活2000~2500常住人口。而要恢复2000~2500常住人口,需提供700~800个就业岗位,其中一半以上为传统产业。若能做到这一点,宁厂的巫盐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就不是死的文物、遗迹、遗址、古董和传说,而是鲜活存在的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百姓生活!这种与现时代隔绝了近半个世纪的“原生态”生活,就是最绝佳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城镇功能的修复,即城镇最主要的两个功能——“产业聚合”和“人口聚集”的修复,通过“产业聚合”促进“人口聚集”,进而自然而然地实现盐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这些需要恢复的本土或传统产业,其核心就是传统工艺的、作坊式的食盐生产及配套产业。但传统工艺制盐成本太高,完全恢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只需恢复1~2家传统制盐作坊,年产食盐500—800吨,提供30个就业岗位。如此构成了宁厂的核心产业圈,也是最吸引游客的人文旅游景点。宁厂旅游业就有了灵魂,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采用传统材料、工艺,按原来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对宁厂历史建筑、乡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并适当新建一批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等。这种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每年修复30~50栋旧房屋,长久持续下去,可形成一个古建筑维修产业,为当地提供30~50个就业岗位。同时,主要以本地消费市场为产业支撑,恢复一大批本土的传统手工产业,如:特色食品加工(咸菜泡菜、腊熏肉、酿酒、调味品、糖果点心等)、土特产加工贸易、竹木陶器、编织刺绣,等等。如此就构成了第二层产业圈,可提供150~200个就业岗位。

第三,恢复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产业(这也是城镇功能的重要内容)。将宁厂镇的党、政机关迁回宁厂古镇,并恢复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恢复粮油、百货商店、农贸市场、餐饮运输、电器修理等生活服务行业,由此可再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这些可构成宁厂的第三层产业圈。

恢复起这三层产业圈,就基本修复了宁厂古镇的城镇功能,可以独立地、原生态地生存下去,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www.daowen.com)

最后才是现代旅游产业圈,吃住行游购娱,又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如此宁厂古镇就能解决700~800人就业,养活2500人常住人口。其真实的(非表演、模拟的)、活态的巫盐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不必劳神费力进行专门保护即可长期延续传承下去,宁厂人文旅游也就有了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概括地讲就是恢复传统产业,凝聚人气,传承文脉。

古镇的衰败过程,其实就是产业(人口)聚合、公共(生活)服务、社会治理等城镇功能丧失的过程。反之,古镇的复兴发展,就是产业(人口)聚合、公共(生活)服务、社会治理等城镇功能的修复过程。而最重要、最基础的即是产业聚合。

宁厂恢复以盐业为核心的传统手工产业,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完全修复宁厂古镇的城镇功能。即从“恢复产业”→“聚集人口”→“聚市成邑”,逐渐恢复较完备的小城镇功能,也即“第二次城镇化”过程[2](因为宁厂原来是城镇,后来衰败了,故现在是“第二次城镇化”)。而城镇化(完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产业服务、消费市场)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通过上述特色内涵的“产业化”和“再城镇化”,恢复了宁厂古镇传统的工商业态和传统市井社会生态,从而实现了对包括巫盐文化在内的宁厂古镇特色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而这种“活态”的(即生活状态存续的)巫盐文化、城镇空间和乡土历史建筑、民间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富集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丰厚与坚实的基础。而现代旅游产业的植入和成长反过来又会厚实、稳固传统产业的基础,进一步促进特色内涵的“产业化”和“再城镇化”。最后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产业化”“城镇化”“活态”文化、人文旅游,四者有机地融合成充满活力的生命系统,自我生长发育,最终实现复兴“上古盐都”——宁厂古镇的目标。

3.复兴后的宁厂古镇的城镇功能定位

在传统古镇内涵范围内,确定宁厂古镇的城镇功能定位。城镇功能即使其具备作为一个正常的小城镇的独立生存、自我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产业聚合、人口聚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城镇管理与社会治理、文化保护与传承、区域影响力辐射等城镇功能。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旅游服务功能。

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表述,来进一步明确其城镇功能定位:

(1)以制盐业为核心的传统手工产业基地(产业聚合)。

(2)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备,生活服务齐备,山水环境优美,市井生活浓郁,古朴逍遥,邻里和谐,生活小康,常住人口2000~2500人的宜居小城镇(人口聚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

(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巫文化、盐文化、乡土建筑文化、秦巴山地民俗文化传承、展示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市级文艺创作基地(文化保护与传承)。

(4)以巫盐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市级人文旅游4A级景区(远期达5A级)。长江三峡大宁河流域最重要的旅游节点。巫盐古道文化线路起点(旅游服务)。

(5)宁厂镇(建制镇)的行政中心(城镇管理与社会治理)。

(6)巫溪县后溪河区域(含宁厂镇、天星乡、长桂乡)商贸服务中心(区域影响力辐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