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井盐产区就历史上看,四川、云南均是产盐大省,先秦时期这一区域井盐生产已经在多地出现。随着对食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食盐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食盐的产量也获得快速增长。川渝地区的井盐生产自汉代以来就较为充足,不仅满足本地区的生活所需,同时也向外输出。云南地区的盐业生产在明清以后发展迅速,特别是清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井盐生产更是如火如荼。伴随着四川、云南等地的食盐生产的繁荣,川盐、滇盐也成为一种重要对外输出的物资,食盐销售的旺盛形成了以食盐贸易为主的交通线路。
川滇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条商业贸易线路,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区域间存在的“五尺道”“闰盐古道”和经由滇与南亚地区之间的“蜀身毒道”等多条道路最为有名。四川和云南之间有着广泛的物资贸易往来,这些商道也是当时产于川滇各地的井盐销售的载体。
五尺道的形成时间据段渝教授考证认为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开通。[4]五尺道因道路宽约五尺而得名。秦惠王时期道路得以全面修建,汉唐时期五尺道数次修治,成为当时巴蜀之地与西南夷地区沟通的重要交通线。[5]线路可与成都经乐山至宜宾段的道路相接,古道北起四川南部的宜宾,经由云南昭通,入贵州威宁再折入云南宣威最终抵曲靖。五尺道的修筑则多是官府所治,秦孝王时期任命蜀太守李冰主持修筑五尺道;秦始皇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南夷”区域的经略,扩大统治范围,进一步延长五尺道的线路。
闰盐古道则是川西与云南之间的重要交通线,这条道路从今天的西昌经盐源、宁蒗可到丽江。道路沿线有着较为密集的盐产区,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盐运支线则密集分布,遍及川滇的金沙江、雅砻江等大片区域。[6]该区域是古代川滇少数民族地区食盐的主要产地,闰盐古道成了该区域食盐运销的重要支撑。(www.daowen.com)
蜀身毒道是一条西南与南亚等地实现互通的重要通道。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其道路始于蜀地的成都,经云南的大理、保山出境,与境外的缅北密支那等接连,通过印度阿萨姆地区到印度河流域地区的南亚腹地,通过印度这个重要的节点再可延伸至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多地间形成广泛的联系。这条重要的西南与境外的联系线路可从文献记载中考得,据《史记》所载:“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7]可见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前,当时的西南与南亚多地存在着贸易往来,巴蜀之地的“蜀布”“邛竹杖”等商品就广泛输出到境外之地,与此同时,不便于保存的川盐也有可能借助此通道向外输送,满足沿线各地对盐的需求。
以上的几条川滇之间的古代交通道路充分地反映出,四川与云南之间自上古开始已经有着一定的贸易往来,川滇间的商道承载着各种物资的输送,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盐也是川滇商道上最为常见的商品在区域间进行交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