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石羊古镇的命运与白盐井的发展休戚相关。盐业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聚集该地,这些人口既是盐业生产的参与者,又成为巨大的消费群体。加之当地“以卤代耕”的经济结构,致使粮食及日用品等对外部市场依赖性极强,巨大的市场需要又吸引大量商人聚集于此。在人口的聚集效应下,石羊古镇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以盐为中心、诸多商品汇集的繁华市镇。可以说,石羊古镇“因盐而兴”的特点,成为“资源型”市镇(或城市)的一个缩影。
石羊古镇只是该类型市镇(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云南类似的资源型市镇(城市)还有“因盐而兴”的黑井古镇、“因铜而兴”的东川、“因锡而兴”的个旧等,在全国“因盐而兴”的城市亦有自贡、运城、盐城等,这类市镇(城市)皆因拥有资源而勃兴,同时又因资源过度开采或国家战略调整而衰败。可以说,该类市镇(城市)的发展命运与资源开发力度息息相关,一旦该地资源因过度开采、市场冲击、天灾人祸或国家战略调整而逐渐陷入困境时,这些因资源而兴起的市镇(城市)亦不可避免地随之走向衰落。明清时正是白盐井开发的高峰期,故而石羊古镇也成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基础建设也处于顶峰时期;清末,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的自然环境恶化,加之战乱影响,白盐井盐业逐渐萎缩,石羊古镇也随之衰落。因此,如何让这类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资源型”市镇(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无疑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既然石羊古镇“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它的命运与盐息息相关,因此,石羊古镇重新焕发生机的突破口也应该放在盐上——即如何让石羊古镇厚重的盐文化成为其发展的新引擎,打好“盐文化旅游”这张牌。
现就石羊古镇发展盐文化旅游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亟需构建政府主导和企业、学者、学会参与的“产学研传”合作机制。同为井盐,石羊古镇可以借鉴今天自贡以“产学研传”结合为路径的井盐文化传播模式[72]。目前,石羊古镇盐文化旅游的打造仍然以政府主导和当地民众参与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研学平台、传播平台的协同支持,白盐井文化仍然“深藏闺中”。(www.daowen.com)
第二,应该打造“黑盐井——白盐井——诺邓井”联动起来的滇盐文化游经典线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白盐井位于黑盐井与诺邓井中间。作为滇盐的代表,三个盐井基本上处于一条线上,且盐文化遗址相对保存较好。而依托这三大盐井发展起来的黑井古镇、石羊古镇、诺邓村,成为目前“滇盐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黑井古镇代表性盐文化遗址有黑牛井、大龙祠、晒盐棚、武家大院、安庆堤、孔庙、五马桥、小型盐业博物馆等[73],诺邓村代表性盐业遗址有诺邓古井、玉皇阁、万寿宫、龙王庙、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文庙、盐道等[74],石羊古镇代表性盐文化遗址有庆丰井、五福井、盐业博物馆、晒盐棚、文庙等[75],可惜这三大盐文化旅游市镇缺少政府层面主导的协同与整合,宣传各自为主,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游客只知其一。正是缺乏协同下的大宣传,对三大古镇盐文化的传播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即使是云南本地人,大多也只知道黑井古镇,很少有人知道石羊古镇和诺邓村。
第三,要树立盐文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石羊古镇目前除留存有孔庙、古盐井、书院遗址外,其余与盐业相关的古遗址已大多被人为破坏。因此,我们在开发这类市镇时,要注意应该与该地原始、古朴、自然的旅游环境相一致,[76]在不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开发盐文化旅游资源。
总之,作为资源型市镇(城市)的缩影,石羊古镇在今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是该类市镇(城市)发展过程中曾经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要实现该类市镇(城市)的“完美转型”,同样需要从同类市镇(城市)的成功转型经验中寻找路径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