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边方纳粮到向运司折银:逻辑机制分析

从边方纳粮到向运司折银:逻辑机制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遇客商纳粮完、填写所纳粮、并该支引盐数目。其底簿、发各运司及盐课提举司收掌。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奏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每引输银三、四有差。经叶淇改革的开中之法,将盐法制度与边防政治剖离开来,商人只承担食盐的运输和销售环节,政府将户部收缴的课利收入以财政支出的形式拨款边地,作为边防开支。

纳粟中盐的开中盐法制度确定了之后,为了便于实施,洪武四年(1371)颁行了商人的中盐则例:输米临濠、开封陈桥、襄阳、安陆荆州、归州、大同、太原、孟津、北平、河南府、陈州、北通州诸仓,结合朝廷开中召商的紧急程度、粮食价格高低、商人盈利多少、道路远近和险易四个方面的标准最终确定输粮的多寡——“自五石至一石有差”。[27]关于开中盐法的运行环节和实施方法,明朝也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大明会典》有云:

(户部)先编置勘合、并底簿、发各该布政司、并都司卫分及收粮衙门收掌。如遇客商纳粮完、填写所纳粮、并该支引盐数目。付客商赍赴各该运司、及盐课提举司、照数支盐。其底簿、发各运司及盐课提举司收掌。候中盐客商纳米完。赍执勘合到、比对朱墨字号相同。照数行场支盐又令以盐粮勘合并盐引印、及盐引铜板、收贮内府户科编号木记、收贮户部。遇该召商开中、本部奏请印刷编定。给发各商。[28]

明史·食货志》亦云:

(户部)编置勘合及底簿,发各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诸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则如数给与。鬻盐有定所,刊诸铜版,犯私盐者罪至死,伪造引者如之,盐与引离,即以私盐论。[29]

按照盐法则例的规定,商人根据户部文告所示各边地所需物资,将其运送至边地收粮衙门,核实物资数量确定支引盐数;再凭盐引勘合到各转运司、盐课提举司处以中盐次序等待支盐;商人领取如数食盐后,必须到朝廷规定的行盐区销售,不得越界行销,否则将视为私盐,施以法律处罚。在开中盐法制下,商人除承担边地所需物资的运输环节外,还承担了食盐部分运输和销售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开中盐法制运行机制

弘治五年(1492),户部尚书叶淇目睹了两淮盐运的诸多弊端,又倾听了盐商中盐实情,上奏朝廷请求变更开中盐法。叶淇的改革意见得到了内阁辅臣徐溥的支持,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随即下令在全国各地招商纳银中盐。那么经叶淇改革后的开中盐法制是如何运行的呢?据《明史·食货志》记载:(www.daowen.com)

奏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每引输银三、四有差。[30]

《国朝典汇》记载:

令两淮等盐运司盐引俱于运司招商开中纳银,类解户部太仓,以备仓储。……淇遂奏准两淮运司盐课于运司开中纳银解部,送太仓银库收贮,分送各边。[31]

与纳粟中盐的开中之法不同,商人无须不远千里向边地运输粮草,只需向最近的盐运司缴纳盐银、取得盐引、守支食盐,再持销售凭证到指定地区售盐;各地转运司、盐课提举司代表朝廷收纳盐银,上缴户部太仓,再由户部太仓将所折银两调拨边地以供军费开支。经叶淇改革的开中之法,将盐法制度与边防政治剖离开来,商人只承担食盐的运输和销售环节,政府将户部收缴的课利收入以财政支出的形式拨款边地,作为边防开支。商人得以卸下纳粟边塞的重担,开中盐法制的商业运行逻辑更加明确,如图2所示:

图2 纳银中盐开中之法的运行机制

对比分析图1、图2所示叶淇盐法改革前后开中盐法制的运行逻辑,商人的负担明显减轻,不仅省去了报中的环节,缩短了盐商经营的周期,而且减少了守支和市易环节的交易成本,盐法改革前商人困守支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激发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商无守支之苦,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32]。察当时明朝财赋收入,“岁入太仓库者二百万两有奇”[33],盐课占天下财赋的一半之多,足以见得叶淇盐法改革的决策正确性。至于叶淇盐法改革之后,边饷未到位,边地出现“军士空腹,救死不赡”[34]的原因,是上至宗藩贵戚,下至边地军将层层克扣所致,如《明通鉴》所载“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数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35],内府供应繁多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