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资源。安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占有丰富的盐业资源,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区域。
唐时,安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宁雄镇,诸爨要冲,山对碧鸡,波环碣石”,“势连戎僰”。除地理位置重要之外,安宁盐利也颇丰。唐代诸盐井中,由于安宁盐井盐产富饶,“盐池鞅掌,利及牂欢”,因而安宁发展成为繁华之地,“城邑绵延,远近因依,闾阎栉比”。于是统治者“乃置城监”,加强对此地的管理和控制。[38]据《蛮书》载:“其盐出处甚多,煎煮则少。安宁城中皆石盐井,深八十尺。城外又有四井,劝百姓自煎。……升麻(今云南寻甸、嵩明一带)、通海(今云南通海)已来,诸爨蛮皆食安宁井盐。”[39]正是由于其盐产特别旺盛,呈现“南中共仰之”的繁荣景象,供应滇东、滇南、黔西地区。唐开元、天宝年间,爨氏集团、南诏、唐王朝三方势力陆续在安宁地区围绕盐井展开剧烈争夺,试图占有此地,通过控制食盐来控制民众,并从中攫利,达到其巩固政权和增加财赋的目的。
在上述三方势力中,爨氏自东晋以来就骤然成势,称霸南中,其家族分统各地,一直接受着中原王朝的授封,唐开元年间,“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今曲靖)”,其侄子“(爨)日进、日用在安宁城左”[40]。爨氏长期以来控制着连然盐井的生产,垄断着盐利。
然而,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控制的加强,唐王朝与以爨氏为首的地方政权间的矛盾日益升级。时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不量成败,妄奏是非”[41],于天宝四年(745)派遣越巂都督竹灵倩“开步头路,筑安宁城”[42]。竹灵倩不断加重对当地人民的剥削,控制安宁井盐,致使当地“赋重役繁,政苛人弊”[43],进而引发“群蛮骚动”,以爨归王为首的诸爨首领合力反抗,“陷煞竹灵倩,兼破安宁”。于是“玄宗诏蒙归义讨之。师次波州,归王及崇道兄弟千余人泥首谢罪,赦之”[44]。(www.daowen.com)
后来,随着南诏的崛起,爨氏政权与南诏政权、唐王朝与南诏政权间相继发生一系列战事,安宁盐井仍然是几方争夺的焦点。首先是爨氏内部起纷争,“(爨)崇道杀日进及归王,诸爨乱”[45],南诏阁罗凤乘机消灭诸爨,占领了安宁城。此时,“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之后唐王朝征讨南诏,天宝八年(749),“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46]“将盐井置于唐朝的保护与管理之下”[47]。此后又于天宝十年(751)和天宝十二年(753),唐王朝先后两次兵伐南诏,即“西洱河战争”。然而,最终唐朝损兵折将二十万,在兵败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盐井的控制。南诏称强后,“(赞普钟)十四年春,命长男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二诏佐镇抚”[48],安宁镇成为统治要地的重镇。南诏重点控制安宁城,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安宁盐井,并通过控制安宁盐井来强化对当地民众的管控,同时也增强了对抗外部势力的经济基础。后来,大理段氏也对安宁盐井展开争夺。“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蒙氏终,善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49]
纵观各方势力对安宁盐井争夺的实质,是各方势力想要通过占有食盐产地,垄断食盐产销,从而达到控制民众,使人民屈服其统治的政治目的,利用高价销盐,从中攫利,作为财赋和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自汉至唐,安宁井一直都是产盐大井,产量旺盛,“且为滇东、滇南、黔西广大地区唯一产盐之处”[50]。通过煎熬和出产井盐,使其成为云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据点”。在唐开元、天宝的三十年里,爨氏、南诏、唐王朝三方势力,为争夺安宁城这块战略要地不断爆发战争,每次都以占领盐井为焦点。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安宁盐井在当时云南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