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至20世纪中期停产以来,安宁盐井一直持续产盐将近两千年,是滇盐的重要产地,由汉晋的开发而初具规模,到唐宋迎来了鼎盛繁荣,明前期依然居于滇盐之首,自明末开始,每况愈下,日渐衰微,至民国纳入黑井场署的体系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而正式裁废。其盐井衰退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卤水淡化、盐质变差。道光盐课大使李蕊言:“滇之盐井有八,其课之重曰黑盐井、曰白盐井、曰琅盐井、曰安宁井。安宁盐最古,溯自前汉,迄今已二千余年,然卤淡盐劣,工本倍费,虽销行五州县,而灶炉赔累不堪,计其不得不论者:一曰卤淡,二曰薪远,三曰难煎,四曰费繁。”[32]这说明安宁盐井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卤水淡化。
二是制盐成本高。由于卤水淡,熬制食盐需要大量燃料,“煎盐无煤炭,无荡草,全以木柴供烧,则工本重”[33],且“灶炉赔累不堪”,落后的制盐技术,进一步加重了煎盐费时费柴的状况,因而柴价不断增加。
三是盐课重。因为云南盐课是以官四灶六进行计卤算课,所以成本愈高,盐课愈重,进而将盐课转嫁到盐价上。云南巡抚王继文说滇盐在井,“已办课银一分六厘,加以煎熬、运工本脚费价,前定每百斤卖四两六钱,委无浮冒。”[34]
四是盐井竞争。明清以来,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盐业的市场需求增加,一大批盐井得到开发,诸如乔后井、阿陋猴井等,逐渐形成了滇中、滇西和滇南三大产盐片区,安宁盐井在诸多新兴盐井中,竞争力逐渐衰微。
五是加派陋规丛生。云南盐务衙门庞大,自巡盐御史、盐道、盐课提举司到井场的盐课司,人员众多,开支较大。管理盐务官员和地方有司,往往利用对盐业的控制,多方敲诈。(www.daowen.com)
六是灶户抽逃自己生产的井盐,致使缴纳之盐不敷,井场最后被衙门关闭。
七是私盐的行销。一方面是来自邻省的川盐和粤盐,另一方面是从缅甸或越南过境而来的境外私盐,与滇盐展开了市场竞争,以其低廉的价格逐渐占据了市场份额。
八是战乱的破坏。三藩之乱时,“清兵四面围攻省垣,安宁、罗次、富民一带,俱有大兵驻在,安宁盐井因之而废,而红盐井更为大兵破坏,战事平息,盐务竟不能恢复。”咸丰、同治年间,“回民困城,长毛下坝”,清军与杜文秀起义军的拉锯战,致使盐井受损惨重,安丰井毁于动乱中,安宁、景东、恩耕、香盐等大井口卤淡产减,日趋式微而退出了正井之列。云贵总督岑毓英向朝廷递呈的奏折说:“滇省军兴二十余载,兵燹之后,继以瘟疫,各属田地,多有荒芜,城市萧索,乡民衣服褴褛,不能蔽体,民食多用包谷,糊口维艰,凋敝情形,深堪悯恻。”[35]可见,战乱成为摧毁安宁盐井发展又一个重要因素。
安宁盐井的衰退只是短暂的休憩,在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又迎来了它的新发展。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地质一大队钾盐分队对安宁地区的盐矿进行勘测,钻探结果表明“在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特大型岩盐与钙芒硝共存矿床,储量极为丰富,品位亦高”[36],平均品位达58.8%,且全境盐矿储量为136亿吨,约等于原已探明的全省食盐总储量,居全国内陆型盐矿第二,仅次于青海,安宁盐迎来了发展新阶段。现如今,安宁盐矿的年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省盐总产量的90%以上,是滇中食盐最重要的供应地。1990年,昆明盐矿在安宁市太平杨梅山破土动工,1993年试车成功,标志着云南盐业生产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安宁盐井在这片“螳川宝地,连然金方”的土地上,继续延续着盐业开采史,实乃叨天之幸!
既然安宁有如此巨大储量的盐矿,为何在清代以后出现卤水渐淡,甚至陆续被封井的境况?这主要与安宁的地质环境及其开采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从汉代以来就一直进行开采的安宁盐井,主要是基于存在于地表浅层的盐卤,而盐卤到清代几乎已经开采殆尽。至于埋藏在地下深层的盐矿资源,由于受限于开采技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发现。从云南许多盐井发现的传说来看,许多盐井是由于发现了显露于地表的卤水(即自然冒头)而进行开采,正如清人王守基在《盐法议略·云南盐务议略》中说:“滇、蜀之盐皆产于井,蜀井凿于人,滇井则成于天焉。”[37]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为盐业资源的发掘提供了技术支持,机械掘井为深层采汲和盐矿开采提供了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