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盐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据此推算安宁盐井约有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在全国产盐量较高的二十八郡县设置盐官,而安宁井便为其中之一,以此可推断此时的盐业生产已初具规模,产量大,盐井重要,由此实行“盐铁官营”。元代,设置云南行省,盐井的管理较之前进一步加强。榷税官主要职责为收缴食盐赋税,负责监管盐井生产,身兼生产与税务二职,由此可见安宁盐井又从“百姓自煎”恢复到了“盐务官营”。明代,安宁盐井额数量增加,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盐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云南是仅次于四川的井盐产区,盐矿资源丰富,素有“盐宫”之美誉。远古时期,云南是一个凹形内陆湖,随着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变化,内陆湖的深层不断下倾,致使含有盐分的物质逐渐下沉积聚,最终形成埋藏于地表之下的岩盐层[7]。根据现代的地质勘查资料证明:“滇中地区的矿床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滇西、滇西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的滇南稍偏东地带)‘三江’地区的矿床,陆相沉积物质来源有多种渠道,并受断裂带有关的深层卤水补给影响,即形成‘内陆盆地、深层卤水补给’盐类矿床”[8]。云南盐层“除昆明安宁盐矿点属中侏罗系外,26个矿区(点)均属上白玺统——古新统”。[9]其地质特点为“矿床属于陆上硫酸盐、氯化钠型,但不含有泥砾;岩体由石盐、钙芒硝石膏及少量泥沙夹层相间,形成多层结构,呈平缓稳定的层状,构造简单;矿床厚度,储量巨大;品味高”。[10]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为安宁盐井在云南盐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宁井位于今天的安宁市[11],是距离省城昆明最近的盐井,仅有30公里,而且也是云南历史上发现最早的盐井,谈到滇盐产盐的历史,首先就得从安宁井开始。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武帝平滇,滇王常羌(庄跷之后)归附西汉王朝,改滇国为益州郡,在今安宁始置连然县。《汉书·地理志》:“益州郡……连然(今安宁),有盐官。”[12]据此推算安宁盐井约有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在全国产盐量较高的二十八郡县设置盐官,而安宁井便为其中之一,以此可推断此时的盐业生产已初具规模,产量大,盐井重要,由此实行“盐铁官营”。

三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蜀汉占据西南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利用管理两汉以来滇盐已开发的产区(连然、比苏、姑复和青蛉),以盐作为国用物资,“收取金银盐布,以益军储”[13]

晋代,随着盐井产量的日益增长,安宁井供应着多个区域的食盐需求。《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连然县(今安宁市),有盐泉,南中共仰之。”[14]当时的南中四郡为益州郡(郡城在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永昌郡(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市)、越巂郡(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以此足见安宁井盐的运销和供应范围之广,其盐井产量旺盛。

经历了汉晋时期的开发后,唐宋时期是安宁盐井的重要发展期。唐时,樊绰《蛮书》卷七:“安宁城中皆石盐井,深八十尺。城外又有四井,劝百姓自煎。……升麻、通海以来,诸爨蛮皆食安宁井盐。”由此可看出:第一,樊绰对安宁盐井的深度做了最早的记录,深“八十尺”,即二十多米,这说明此时的开采技术发生变化,改变了汉晋时期限于地表刮盐和粗放式挖坑集卤的采汲方式,“井盐生产方式具备了从井提卤煎制食盐的含义,井的形式应用于食盐生产方式才完成”[15];第二,“城外又有四井”,可知安宁盐井数量有五口,数量较多;第三,“劝百姓自煎”,可看出此时的安宁盐井已经改变了汉晋“盐铁官营”形式,实行民“自煎自食”,盐税也被取消;第四,“升麻、通海以来,诸爨蛮皆食安宁井盐”,足见安宁盐井的供应逐渐向滇南延伸,范围继续扩大。并且在《唐十道图》中,用安宁盐井位置来标注安宁市镇,以此可以看出安宁井在整个市镇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元代,设置云南行省,盐井的管理较之前进一步加强。《元史·英宗本纪》记载:“(至治)三年(1325)五月辛卯(朔),设大理路白盐城榷税官,秩正七品。中庆路榷税官,秩从七品。”[16]中庆路相当于今天的昆明地区,辖安宁州(即汉连然县、唐安宁县)。榷税官主要职责为收缴食盐赋税,负责监管盐井生产,身兼生产与税务二职,由此可见安宁盐井又从“百姓自煎”恢复到了“盐务官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云南时记载“其地(安宁州)有盐井而取盐于其中,其地之人皆恃此盐为活,国王赖此盐收入甚巨”。[17]安宁盐井的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当地人依靠盐业维持生计,形成了盐业生产的传统延续,而当地官员也从中获取了巨额的盐利。

明初,安宁井是云南最著名的大井,其产量和名声都远超黑井,上缴盐税在云南盐税总额中也占有重要比重。[18]随着移民大量涌入云南,盐业需求不断增长,随之也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政策。明朝政府较之于元来说,对滇盐的管理进一步加强。明初时期,云南共设了4个盐课提举司,即安宁、黑井、白井、五井,下设12个盐课司。《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其安宁井,月课盐六万三千斤,宜设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19]《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安宁盐课提举司,在州治之西,洪武十六年建置,有吏目厅。所属盐课司在提举司之西。”[20]明《滇史》卷十亦载:“十六年(洪武十六年),设云南各盐井提举司。安宁州盐课提举司,在州西古阿宁地。”[21]明政府也沿袭了元代对滇盐设置专门的榷税官的管理办法,在安宁井设盐课提举司,对盐税进行征缴和收纳,并管理日常盐业的生产,并适时变化,调整管理的策略。《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丙申,户部奏定安宁盐井中盐法,凡募商人于云南、临安二府输米三石,乌撒、乌蒙二府输米二石八斗,沾益州、东川府输米三石五斗,曲靖府输米二石八斗,普安输米一石八斗者,皆给安宁盐二百斤”。[22]由此可见,为解决卫所制下的军粮物资短缺问题,明朝对安宁盐井实行了“开中法”,用盐换取粮食供应军民府,而商人以此获得食盐,转而进行买卖获利。(www.daowen.com)

明代,安宁盐井额数量增加,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安宁盐井,其井有四:曰大井,在盐课司;曰考才井,在提举司;曰石井,在善政坊;曰大界井,即阿宁取土得之者。其泉皆卤,煮以为盐,今置司课之。”到了明嘉靖时期,又新开了一井,共五井。明崇祯时期,徐霞客的《滇游日记》亦载:

安宁城入其东门,……有巨井在门左,其上累木横架为梁,栏上置辘轳以汲,乃盐井也。其水咸苦,而浑浊殊甚。有监者,一日两汲而煎焉,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城内盐井四,城外盐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煮四十斤,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23]

由此可知:第一,安宁井由原来的五井扩大到了二十八井的规模,城内分布着“旧四井”,城外是新开的二十四井,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也是迅猛增加;第二,其汲卤方式发生变化,运用了辘轳提升,而运卤则选用桶装担运,这些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来技术的影响;第三,其“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若以一年来推算,不加闰月,大致岁煎盐五十五万斤,而《明会典》记载:“洪武间,安宁盐井盐课提举司岁办盐七十七万二千六百八十斤零,弘治间岁办无定数。”[24]两者对比一下,数量差距将近二十多万斤,尽管崇祯时期增加了二十四井,但产量差距明显,这也能够印证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改安宁提举司为琅井提举司,驻琅井,安宁盐课附州征解”的史实。万历《云南通志·赋役志》记载了当时的盐课额:“安宁盐课提举司岁办课银元闰年四千一百两,万历六年云南盐课岁办定额无闰年三万五千五百四十七两,安宁井只占百分之十一强”[25]。可知安宁盐井到明末时赋税占比已经逐步下降。不再是明初最著名的大井,其名声和产量逐渐被黑井、琅井等超越,地位在云南盐井中迅速下降。

清代,由于盐井生产技术没有革新,开采历时太久,安宁盐井因卤淡等原因迅速减产,其井口数量、产量规模都进一步缩减。《大清一统志·云南府·盐井》记载“在安宁州西,有大井、石井、河中井、大界井、新井,俱产盐”[26]。与明代相比,少了秀才井,多了河中井和新井。《安宁州志》卷十对安宁井的记载较为详细:“大界井,在裕德门外;石井,在裕德门外;鹅井,在裕德门外。以上三井因卤水淡,长期封闭。洪源井,在洪源门内,宽四丈,深五丈余,东南北三面皆赤黯石结就,石底如釜,卤水从石壁隙涌出,其西用石甃嵌,以隔淡水。此井久经封闭,乾隆三年,知州何齐圣祥宪复开。新开盐井一口,名新河井(又名新井),在煮海门外,螳螂川中,卤水从石壁隙中涌出,以石罩管定,外用石甃筑高基,以隔四周川水。”[27]由此看,虽然安宁盐井的数量仍然不算少,但真正持续产盐的并不多,而且废弛之井数量也与日俱增,此时的安宁井盐“销盐供本县以外,只补昆明、宜良两县之不敷,已无盐岸行销”[28]。乾隆《云南通志》亦载“安宁州旧有洪源井、石井、鹅井、大界井、新河井五井,今惟新河井开煎,余四井无卤,久经封闭”,乾隆四年(1739年),“大界井、石井、鹅井三并,以卤淡久封闭,又洪源井亦久封闭”[29],说明乾隆四年(1739年),安宁五井中只有新河井在生产了。道光年间,安宁井的卤水开始大幅减少,资源枯竭,卤水短缺,产量下降,因而官员一再请求减少课额。《清实录·宣宗实录》记载:“道光八年(1828年)七月癸亥,谕内阁阮元等奏:盐井煎不足额,酌拟照案在于旺井代征抵补一折。云南安宁井额征课银二万八千四百四十六两零,曾于上年奏准酌减银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两零。所减银两,即自道光七年为始,在各旺井抵补,作为代征,入册造报。该井仍应征银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两零。现据该督等查明,该井卤水短绌,煎盐仍不能足额,恳再行酌减课银。”[30]由此可知,安宁盐井的产量降低,影响力大不如前。

民国时期,政府采用场署的方式管理云南盐务,并在安宁井设分场署。由于安宁盐井卤水缩缺,产量日益减少,安宁分场署于1926年被撤销,改为招商包办的形式。在1937年,又改为官办,成立盐务管理局。1953年,由于安宁井产量锐减,一度萧条,最终被正式裁废,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