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昭是2018年12月底来宁夏泾源县挂职的,任泾源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主要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挂职期间,他分管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为泾源县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泾源县先后两年被两省区推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代表(福建省结对的10个县区镇中,有2个县连续两年被推荐为代表,泾源县是其中之一),两次接受并顺利通过国扶办组织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助推了泾源县于2019年脱贫,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肯定。他本人2019年度、2020年度年终均考核为优秀等次,2020年被县委、县政府推荐参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1月被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个人行政二等功。2020年7月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在泾源挂职期间,他从“水土不服”到“如鱼得水”,这期间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离开家乡远赴两千多公里的西北内陆,生活习惯、文化、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要克服的是家庭种种负担。他的子女都还年幼(儿子刚上一年级,女儿三岁),父母先后因生病入院手术治疗过,可谓“上有老下有小”,均需要人照顾。他挂职长期不在家,家庭负担几乎全落到了妻子身上。他的妻子是人民教师,每天也有繁重的教学工作,忙碌的工作与生活让她顾不上身体的不适,2020年3月份她生病住院手术治疗一个多月,瘦了20余斤……叶伟昭没办法在身边照顾,只能坚持每天与家人视频通话,克服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子的歉疚、对儿女的思念。他的家人对他从没有一句怨言,始终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大力的支持,这让他放下心来慢慢融入了新“家”。
气候、饮食、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难题他都一一攻克,前期“睡不好,吃不惯”,让他小病不断,于是他采取白天尽量不午休、晚上强迫早点关灯上床、逼迫自己接受面食等方式,逐步克服了各种不适,从一名“海娃”变成了“大山的儿子”。面对泾源县78%的回族群众和浓厚的回族文化习俗,他通过查阅书籍、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广泛学习了解回族文化,逐步由斯文的“学生兵”变身回族文化“土行家”。
“弄清上情、摸清下情、理清思路,才能圆满完成扶贫任务”,这是他初来泾源工作时的原则。“要做细做深做好闽宁协作,让闽宁协作出更大实效,就必须把习总书记当年推动闽宁协作的初心、把中央扶贫考核的原意、把两省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与泾源县脱贫攻坚的目标统一起来,既要按照考核指标体系来确定闽宁协作的愿景框架,又要围绕泾源县脱贫攻坚当前急需来设计项目谋划工作。”这是他的决心。
援宁期间,他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注重上报项目的把关审核,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干部,直接驻扎在业务主管部门扶贫办办公,以“方案审核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带贫成效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审查,选定的项目操作性、带动性强,符合实际,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亲自现场督察,确保项目实施不走样、带贫成效不降低。两年来,共接收闽宁财政资金6700余万元,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300万余元,共计约9000万元资金全部结合泾源县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等情况,合理安排、细化落实到特色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建设、闽宁产业园区建设、闽宁示范村提升、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8大类118个项目中。所有项目均已实施完毕,惠及建档立卡户36836人次。
为了进一步摸清县情,精准实施帮扶措施,他和同事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泾源县7个乡镇、96个行政村的调研工作,泾源冬天恶劣的天气,出乎他们意料。一方面道路经常因为下大雪而临时封路无法出行,另一方面路上的积雪和冰溜子,极易让汽车打滑而发生交通事故。几乎每次下乡调研,车辆都会安装防滑链条,但还会因为下乡进村道路较多的上坡与下坡,出现车辆打滑的情况。有一次就出现了防滑链脱落,车辆险些滑下山坡的危险。叶伟昭说:“当时真是心有余悸,但正是通过这种艰难的调研,让我迅速体会到了当地干部群众日常工作的艰辛,也让我看到了乡镇农村无法集中供热,冬天群众无法外出劳作,都是在家生火炉、烧炕取暖的现状;深切地认识到泾源县主要是农业经济,近6个月的冰封期让泾源的经济发展、群众的收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是我下步工作要重点思考解决的。”
随后,围绕泾源苗木、中蜂、草畜、旅游四大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导入、市场推广等措施,发动干部群众开足马力加油干。坚持“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转变,把培育产业作为对口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在资金和资源方面予以倾斜,集中精力、重点推动,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真情+贴心”服务、以商招商等方式,两年来,先后引进澳丽妃包袋、泉祥纺织、百宏实业等7家闽籍企业(是前22年引进企业数量的2.33倍),涉及纺织包袋、新经济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建设等企业,推动建设了闽宁纺织扶贫产业园、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2个园区,让泾源县产业园区实现从无到有转变。6家闽籍企业共运营7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创业人员600余人,带动2000多名贫困户增收,为泾源县留下了带不走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是从资金和技术上,大力支持安格斯肉牛、泾源黄牛等草蓄产业(基础母牛扩栏、建设出户入园等)、中蜂产业(建设2个种蜂繁育基地、16个中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四个一”产业(种植黑果花楸、食用玫瑰)发展,其中泾源黄牛、泾源蜂蜜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通过扶持冬季滑雪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帮助群众冬天在家门口首次实现就业,农民变“冬闲”为“冬忙”,结束了群众冬天只能“猫冬”的现状。
叶伟昭说他一直在问自己“脱贫就是最终目的吗?还是要在脱贫的基础上造血发展?”扶贫事业的成效要久久为功,做到人走茶不凉,但挂职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他清醒地认识到闽宁扶贫协作,限于人力、资金和资源等因素,在当地扶贫工作全局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嵌入式扶贫。每年几千万元的闽宁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困难。但这还远远不够,仅靠输血脱贫不可持续,只有大力发展产业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可持续“造血”。(www.daowen.com)
于是,用好闽宁资金输血纾困,发展产业造血发展,扶智激发内生动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而这中间又要解决新的难题。宁夏泾源地处偏远,物流成本大,产业上下游配套薄弱、人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特别大,所以只能用“真情+贴心”的服务,来感动企业并最终吸引企业落地。其间他在得知厦门聚泉祥包袋公司计划向新疆喀什转移设厂的消息后,与一起挂职的干部第一时间与聚泉祥老板电话沟通后,第二天便赶到新疆喀什会见,对比解释新疆与宁夏招商政策,并对投资两地的利弊进行分析和真心交流;在企业老板因路途遥远、不了解宁夏情况而犹豫是否到泾源考察时,便通过帮助购买机票、温馨提醒气候差异、安排车辆接送等贴心服务,最终成功说服厦门聚泉祥公司将主要阵地转移到泾源县。该企业已开设运营3个扶贫车间,吸纳了500名贫困户就业,带动1400多名贫困户增收。在邀请厦门中达集团到泾源考察过程中,得知中达集团2018年已婉拒到泾源发展的情况下,先后与一起挂职的干部共计约10次上门,并针对他们在支援甘肃临夏州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泾源的解决方案,最终说服企业参加福建与宁夏第二十三次联席会经贸协作交流会签约,并落地泾源县,设立了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
而闽宁电商扶贫产业园设立初期,又遇到了新的困难。由于群众对电商园的“培训+创业+就业”模式的不了解、不信任,出现了一个多月无人报名的情况,叶伟昭便和一起挂职的同事逐个乡镇走访宣传推介,最终招收24名学员送到厦门中达电商园区集中培训3个月。在培训过程中,他们还加入学员培训微信群,在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全程跟踪,关注关心,最终成功培养了14名电商创业带头人,其中有5人平均月入过万元,其他人员月入数千元,其中一位男带头人还发动其兄弟成为第二批学员,一位女带头人发动从事房屋装修的丈夫成为第三批学员。“兄带弟”“妻带夫”参加电商创业就业脱贫致富的佳话广为流传。
他还通过闽宁两地点对点结对帮扶、连线延伸联动帮扶、成面拓展整体帮扶等措施促成结对共建29对;发动海沧区工会向泾源县采购550余万元农特产品作为机关工会会员福利品;发动海沧区慈善会捐赠63万元;发动厦门市50余家企业共计捐款约2300万元支持泾源脱贫攻坚工作,6家企业与28个村结对共建帮扶;发动厦门市10家社会组织与泾源县10个贫困村签订协作协议,并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他加班加点工作,采取“点对点”的包机包车输转方式,将员工从家门口直接送到企业工厂门口,共输转300余名贫困户到海沧就业,帮助群众通过就业脱贫致富。因过于疲劳且受突然的极寒天气影响,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病发,但他仍坚持不断工作,直至完成所有迎检工作,202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也顺利通过。但他也因此致病发酸痛到几乎无法行走、站立和入睡,只能住院治疗。
…………
新阶段有新的帮扶任务,他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泾源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泾源县的父老乡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扶贫路上,他的青春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