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迥异的环境中,朱小珊思想碰撞激烈,感悟良多,他体会到当地发展环境的滞后,但是干部发展意愿非常强烈,他的心灵被触动,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努力协助樊学双大力支持扶贫车间建设,全县共建成扶贫车间39个,带动上千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元。千方百计破解难题“送岗上门”,把扶贫车间建在老百姓家门口,有效地避免了“三留守”问题的产生。201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把隆德县闽宁人造花村级扶贫车间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经验进行报道。
千方百计对接社会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除工作资源,朱小珊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源。争取到30余家企业捐款1800万元,是闽宁协作22年来县级最多的社会帮扶资金,单笔捐赠1000万元也是22年来单笔最大捐款。促成永辉超市等企业开展消费扶贫,采购农副产品6000万元。促成西安交大、天石源公司、兴业证券等开展资助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不遗余力开展产业扶贫,增强当地造血能力。当地工业基础薄弱,闽宁扶贫产业园39家企业年工业产值仅4.5亿元。朱小珊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的讲话精神,不遗余力开展产业扶贫。除有中生新,支持引导现有企业投入2亿元增资扩产做大做强,还无中生有,瞄准当地土豆、中药材种植优势招商引资,新引进黄土地粉丝厂、上海医药种植加工等8个项目落地,总投资3亿元。黄土地粉丝厂预计实现年销售额4亿元,达产后可解决隆德10万亩土豆的销路,园区共能提供就业岗位2200多个。
心系弱势群体,帮助难中之难的残疾人奔向新生活。协助樊学双创新推行“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在“托养与脱贫统筹,生活与发展并重,政府与社会协同,扶贫与扶志统一”工作理念的引领下,坚持“政府聚力、社会助力、残疾人努力”帮扶机制,将“扶贫车间”与“合作社”等新型农民组织化形式与残疾人托养工作相结合,在不断完善提升残疾人托养中心衣食住行、学习娱乐、康复训练等基本服务的前提下,配套建设适合残疾人从业的人造花加工、纸箱加工、花灯制作、工艺品加工等扶贫车间,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引导支持青年残疾人创建电商合作社,经营淘宝、微商城等线上店铺以及闽侯、隆德、厦门等线下展示体验店,帮助全县贫困重度残疾人抱团创业,分红增收。让残疾人托养中心成为贫困重度残疾人的“安居社区、康复基地、致富平台”,成为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的重要阵地。有效破解了贫困重度残疾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难题。共建成残疾人托创中心4个,托养贫困重度残疾人224名,安置就业143名。电商合作社年销售农副产品超2000万,利润500多万元,为全县239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186万元。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正常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300余户。全县重度残疾人中贫困发生率仅为0.6%。实现贫困重度残疾人“三扶三助三覆盖”的良好成效。在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上,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原本应该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对象,变成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一员。中残联程凯副理事长对隆德助残模式作出批示:隆德县的做法真切地落实了近年来国家关于残疾人脱贫攻坚的政策要求,而且越做越实,带动面越来越大,是一个鲜活的基层典型。(www.daowen.com)
把重点贫困村打造成闽宁示范村,镇村携手奔小康。协助樊学双选取贫困人数多、脱贫难度大的10个重点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建设闽宁示范村,帮助这些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促成闽侯的富裕镇村与当地的镇村结对携手奔小康,实现13个乡镇、10个闽宁示范村结对全覆盖,把东部镇村在党建、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优质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做法与优势嫁接过来,让隆德干部群众转变思路,提振干劲。闽宁协作中闽宁示范村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经验向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各省推广。
促进交流转观念,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协助樊学双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两地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开展携手奔小康探索,促成两县34个部门、镇村结对子,培训隆德干部和专技人才1000多人次,组织企业人才交流互访50多批、党政干部交流互访30多批。两地交流互动润物无声,正改变着隆德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