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路边的野草早已枯萎,地上的白霜将它们轻轻地覆盖,路旁的杨树、柳树叶子完全掉光了。那些或细小或粗壮的枝条也布满了一层白霜。在孙家河村,放眼望去,一排排蔬菜温棚,整齐地伸向远方。
走进蔬菜温棚,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绿意盎然,红艳艳的西红柿缀满了枝头,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垄垄翠绿的黄瓜、瓠瓜袅袅娜娜,匍匐前进,扯出了冗长的蔓;叶子小的像手掌,大的像蒲扇,交叉着,重叠着,婆娑着,襟飘带舞,飒飒有声,一朵朵小小的花藏在绿叶间,露出黄灿灿的笑脸,香气扑鼻而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出出进进,摘菜的,装车的。这些鲜嫩欲滴的反季节瓜果蔬菜将带着晶莹的露珠被收购蔬菜的菜商运往全国各地。
蔬菜温棚的主人叫王志和,这几年他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供养着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还在城里买了房。
孙家河村位于三营镇北端,有六百多户,两千余人,村民以回族、汉族为主。特色蔬菜种植业是孙家河村的发展命脉。
过去,村民缺乏技术,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总是零零散散地将蔬菜种植在房前屋后,菜商来到村中没办法大规模收购。菜卖不出去,最后烂在地里,村民们叫苦不迭。王志和是孙家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技术、没钱是摆在王志和面前的最大问题。
大田种菜收益不好,就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王志和父母都患有慢性病,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医药费和日常开支让他愁得不行。
时任泉港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吕火渠,2012年8月受组织委派参加福建省第八批援宁工作队,挂职任原州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从沿海发达的泉港区来到了相对落后的固原,工作任务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吕火渠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工作。他深入村居,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研,详细询问村民生活情况,倾听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并梳理分析。
“援宁不只是带来了多少资金,更重要的是推动当地居民和干部群众理念的转变。把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到这里,提供发展思路。近几年,全国发展温室种植的规模大面积增加,温室大棚种植已成为主流,传统的种植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在是技术当道的年代,谁掌握了农业技术谁就拥有了开掘第一桶金的钥匙。”吕火渠说。
2012年9月,在吕火渠的努力下,由泉港区投资建设的三营孙家河新农民素质培训中心建成。其目标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培训课上,技术人员为村民们讲解了蔬菜大棚里的栽培品种和主推技术,对设施蔬菜的施肥、湿温度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对蔬菜栽培中的选种、消毒浸种、催芽、播种和育苗措施、田间管理等做出了科学化的分析讲解。这次培训使村民掌握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技术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蔬菜品种选择、种苗繁育、田间技术管理、生长环境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让菜农切实体会到了科学种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加培训后,我获益颇多,吕干部鼓励我搞蔬菜种植,我就承包了一个大棚,种植西红柿、花菜等蔬菜。过去人们在冬天只能吃大白菜、洋芋,现在不仅自己在大冬天吃上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还依靠大棚发家致富。一年可以创收上万元呢!我们也由过去的冬闲为冬忙了。再也没有人在冬闲滋事、耍赌博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福建来的吕干部。”王志和说,“2012年,吕干部又帮我申请了金融扶贫贷款2万元,还有各种技术支持,今年我准备再包两个大棚,扩大种植品种。”“扶贫要用心去扶,我们指导贫困户搞种植,帮忙打通销售渠道,出现病害及时上门服务,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加足马力。”吕火渠说。如今,凭借勤劳的双手,加上扶贫政策的落实,王志和实现了脱贫,并且成为蔬菜种植能手。2013年,王志和家实现年纯收入3万余元。
为了成规模种植蔬菜,吕火渠号召村民建设日光温室。起初,因为没有接触过日光温室,缺乏技术,村民们都不愿意种。吕火渠就把大家集合起来,给大家讲解日光温室一年四季都能生产、不怕风吹日晒等好处,还请来农牧局的技术人员做指导。慢慢地,一栋栋温室大棚在孙家河村矗立起来。
选取蔬菜种类,也是头等大事。为了帮助村民获得更好的收益,吕火渠经常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哪种菜的市场前景好,我们就引导村民们种。”吕火渠说。经过考察,吕火渠掌握了一套按地理和时令来选种的“妙方”。(www.daowen.com)
湖北、湖南、陕西等地比宁夏热得早,蔬菜的成熟时节也早。吕火渠就抓住这个时间差,在外地时令蔬菜因过季而供货不足时,将孙家河村刚刚成熟的蔬菜卖出去。
除了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也是选择种植种类的重要依据。
今年,孙家河村主要种植甘蓝,还有少部分的辣椒和西红柿。“因为种辣椒的时间太长,导致土壤发生变化,所以今年就多种点其他蔬菜,把土壤改善一下,土壤就不会生病了。”吕火渠说。
为了吸引、联系菜商,吕火渠带领村民们成立了孙家河满福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并与外地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村里种植的蔬菜大部分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出去的,农户收益也有所提高。
除了特色蔬菜种植业,村里还积极发展养殖业、运输业以及劳务输出等,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12年,孙家河村人均收入4900余元,2013年增长到6400余元。
走进孙家河村,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选种、种植、合作社统一对外销售的产业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建构,离不开吕火渠的倾力付出。这一幅和谐乡村画卷就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
吕火渠在原州区挂职两年间,立足实际,以解决困难群众最急需、最实惠、最受益、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将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创业就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农民培训等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确定为援建项目。两年来,新一轮泉原对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争取物资价值300多万元,撬动地方资金73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泉港移民新村、泉港源美街、三营文化广场、原州四幼、寨科小城镇、彭堡申庄大村庄、三营孙家河新农民素质培训中心等建设项目。组织银川南安商会和西安泉港商会企业家40余人到原州进行商务考察,在“福建百名企业家宁夏行”活动中成功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7.3亿元。在泉港区成功举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7.6亿元。
泉港村是在吕火渠的争取下,由泉港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援建的。340户、1300多名移民群众从此告别了环境恶劣的大山,住进了通水、通电、通路的新居。
“对口帮扶工作实践证明,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推进实施,能有效解决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吕火渠说。
吕火渠先后争取项目资金800多万元,从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发展方面进行帮扶。同时,挂职干部发挥酵母作用,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对口协作机制,积极联系福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家,鼓励他们到原州区投资兴业,先后协助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9.9亿元。
“把他乡当故乡,把挂职当本职,变客人为主人,扎下根、沉下心,积极主动、勤思善问,下定决心学好本领;在情感上要融入当地,入乡随俗,接地气、走群众路线,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工作上要真抓实干,下基层摸爬滚打,进企业取经问计,赴一线攻坚克难,上前沿冲锋陷阵,在摔打历练中经风雨、受锻炼、见世面,满腔热情干实事。”吕火渠在总结自己两年来的挂职生涯时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