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泾源,为尽快进入角色,蔡炳渠把视野定格在最基层,下乡,他突破口音不同所带来的交流障碍,与当地群众拉家常、谈工作,问扶贫工作是否到位,希望支持哪类扶贫项目。“听乡亲们说说心里话,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从群众意愿出发。”蔡炳渠说。
种草养畜是泾源县确定的助民脱贫项目。为使这一工程早见成效,他把协助养殖户提高养殖的水平和质量作为扶持目标,先后帮助7个贫困村建立起养殖示范园区,扩大养殖规模,为农户脱贫致富打下基础。
“只要项目一确定,他就时不时要来查看、督促,把咱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干,他的工作作风真是没得说!”经常和他一起下乡的泾源县农牧局局长马占宏这样评价蔡炳渠。
投入资金近180万元,参与整村推进;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重点村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搬迁,解决整体搬迁280户1306人;按照“巩固提升、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彰显亮点”总体要求,创新扶贫模式,在黄花乡庙湾村、大湾乡牛营村等9个村庄,实施整村推进和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两年内,改造危房134户,实施人居环境改造240余户,换瓦140户,新建村级文化广场3处,使农民生产得到发展、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庙湾、牛营等村成为泾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村。
对口协作帮扶中,蔡炳渠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立足泾源县域优势,发挥帮扶协作优势,筹集资金227万元,实施了有利于贫困农民增收、有利于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推动泾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扶贫开发。
——扶持草畜产业,他争取配套扶持闽宁资金30万元,新建牛棚1980座、青贮池692座,人工种草21040亩,黄牛冷配改良20886头,采购良种母牛322头;安排协作资金51万元,建设六盘山肉牛示范园,扶持贫困养殖户新建肉牛棚圈510座,夯实了草畜产业发展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扶持劳务产业,他推行“两地协作、政府主导、定向派遣、两地劳动部门跟踪管理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投入闽宁帮扶资金5万元,建立劳务推介平台,积极与福建企业等用工单位联系,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两年内,组织培训3000余人,组织输出1200余人,创收409万元。
——扶持小微企业,投入闽宁帮扶资金10万元,对符合担保条件的人进行担保及利息补贴,每年扶持中小创业人员150名,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问题。(www.daowen.com)
——扶持旅游产业项目,坚持以扶持农家乐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闽宁帮扶资金58万元,新建了集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胭脂峡农家乐,并在杨堡村、冶家村开发旅游产品,拓宽了旅游产业内涵,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新民乡杨堡村新建刺绣展厅、陈列室100平方米,购置绣花机、刺绣机等设备,培训刺绣人员,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
——扶持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香水河卧龙山段综合治理,涉及移民搬迁197户,土地整治30公顷,河道整治1.8公里。项目全部完成,2.1万农户人口直接受益,提高了城市品位等综合效益。
——扶贫先扶智。蔡炳渠多方筹措闽宁资金220万元,积极发展泾源教育事业。投入闽宁帮扶资金配套30万元,支持建设了泾源县民族职教中学实训楼,该项目2009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泾源职业中学教学场地紧张的状况。投入闽宁帮扶资金配套180万元,新建兴盛乡民生小学等6所希望小学,有效改善了基层学校办学条件;安排教育帮扶资金1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3名,每年补助2500元,资助贫困中小学生35名,每人500元,不使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支持计生服务工作,投入帮扶资金8万元,支持新建泾河源镇计生服务站,为开展计生服务工作创造了基础条件。组织实施县医院“光明”工程,联系厦门开元眼科医院继续帮扶泾源县医院建立眼科中心,帮助培训医务人员,并派专家到泾源开展20例免费白内障眼科手术。
——重视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入闽宁帮扶资金10万元,更新改造广播电视播出前端设备、有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发射基站设备,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面达到85%以上。
——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注重扶持文学新人。投入闽宁帮扶资金5万元,支持泾源文化艺术新人新作出版,广泛受到好评。蔡炳渠说:“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积极予以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