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来到了宁夏,为宁夏洒下奋斗的汗水。他们肩负重托,携带项目、资金助战脱贫的事迹在宁夏大地熠熠生辉,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时任福建省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杜桂发,2008年7月受组织派遣参加福建省第六批援宁工作队,挂职担任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协助分管副区长做好闽宁丰泽原州对口协作及区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初到原州,气候干燥、风沙大、紫外线强,杜桂发努力克服刚来时的气候反差、环境生疏、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等种种困难,迅速转变角色,进入状态,马不停蹄地展开一线调研,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跑遍了原州区15个乡镇(街道)、160多个贫困村上百户农家。杜桂发通过查阅资料、研讨座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办法,比较全面了解原州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丰原两区的实际,进一步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新路子。
杜桂发调研的第一站是炭山、寨科、官厅、河川、张易等地的干旱片带和地质灾害区。7月,本该是成熟丰收的季节,可是由于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眼前一片荒芜。干旱造成贫瘠,贫瘠带来贫困。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成为解不开的难题。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饿,半粒在喊渴”,曾经是西海固最真实的写照,杜桂发了然于胸,以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巨大的反差,让杜桂发心痛了,干渴的黄土地哪一天才能变绿变富?他心里想找到这个答案。
经过与原州区干部、群众的多方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地区并不适合老百姓居住,杜桂发和其他挂职干部一起制定了搬迁扶贫计划,将原州区9个乡镇的炭山、寨科、官厅、河川、张易等地的村民迁移至三营镇,取名团结村。这个项目得到了丰泽原州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如今,团结村安置移民1115户4892人,是宁夏最大的一个县内移民安置点。
2008年,头营镇石羊村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村。穷到什么程度?有村民回忆,当时小汽车是不敢开到村里的,一旦进来就会被团团围住——都是伸手要救济的。
找准了致贫原因,就必须对症下药。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更离不开产业带动。
“发展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传统养殖习惯根深蒂固,基地规模偏小、集约化水平不高、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品牌意识淡薄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产业健康发展。”杜桂发说。为改变为养而养的传统,他和村民一起商量,破旧立新,争取项目资金,抓数量促质量。
头营镇石羊村素有养殖传统,养牛是其中发展较好的养殖行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渐发展,养牛业在原州区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养牛业在原州区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养牛方式多以散养为主,在品种改良、市场销售等方面均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发挥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杜桂发在调研中发现群众的养牛劲头很大,积极性很高,但养牛效益却很差,通过研究后认为养牛市场前景良好。摸清底数后,杜桂发依托当地优势,培育脱贫富民产业,指导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基地+社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将统一管理与分散养殖结合起来,为养殖户提供一体化服务,解决养殖户在实际中缺乏养牛技术、肉牛销售不畅的问题,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www.daowen.com)
借助金融贷款,杜桂发引导养殖户增加饲养量,培育养殖大户。同时,在科学养殖上下功夫,提升养殖技术统一补栏、出栏,实施规范化养殖,加快肉牛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如今,石羊村以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为契机,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注重培养和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挖掘肉牛养殖传统优势,成立富源、博源、富太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培养养殖大户25户。现村内散养育肥牛2800余头、育肥羊10000余只,其中养殖肉牛数量在25至50只的养殖大户有50户以上,并创新开展“强村带弱村”工程,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互促共赢”的原则,把石羊村成熟的肉牛养殖模式在周边村进行成功“嫁接”,帮助70余户群众养上“致富牛”,形成了强村和弱村抱团攻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乡村振兴持续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石羊村,村庄整洁干净,40%的家庭有了小汽车,水泥路穿村而过,两辆车可以并排行驶;新建的房屋,还有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冬日走在这个小山村,目之所见,是一栋又一栋养殖圈棚、贮草池和新建的砖瓦房。放学时间,校车准时抵达,将每个孩子送到家门口。冬闲不闲,村民都在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忙碌着。通过土地流转、养殖业、种植业,再加上外出务工,石羊村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也促使养殖产业稳步发展。这其中的变化,与福建干部杜桂发的帮扶分不开。
2008年前,村民马桂花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家里三个孩子都上高中;马桂花身患疾病,还需要长期治疗。丈夫农闲时会外出打工,因为没有技工证,只能接小工的活儿。2008年,马桂花加入合作社,丈夫在村里办的瓦工培训班上拿到了技能证书。一家的日子也从这一年有了起色。有了钱,一家人告别了危房。走进马桂花家,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院子,三排大瓦房,崭新的牛棚,还有丰收的玉米做点缀。一家人感慨地说,如今这日子,过得心里很敞亮。
杜桂发积极主动作为,和其他挂职干部一起,促成了丰原两区党政领导友好协商,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了《福建泉州市丰泽区—宁夏固原市原州区2008—2010年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丰原对口协作工作思路。
按照丰泽原州两区党委、政府关于对口协作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他立足岗位,尽心尽力,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村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使丰原对口帮扶确定的三营团结新村生态移民工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程、头营镇马庄移民小学改扩建工程、头营镇石羊村养牛示范村建设工程等16个对口协作项目全部如期完成。
杜桂发在认真做好协作项目落实的同时,坚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把招商引资作为丰原对口协作的又一个重点。考虑到原州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注意发挥招商引资作用,在解决资金短缺和引资问题时,原州区不能孤军作战,而应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引资经验以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形成东西部地区合力引资共同开发西部的局面。原州区应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难得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丰原两区经济合作。杜桂发协助上官蓝波同志率原州区招商局、发改局、工业园区负责人组团参加了在福建厦门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并开展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与蜡笔小新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泉州企业进行接触交流,邀请各地客商到原州区实地参观考察,大力宣传原州区的劳动力资源、特色原材料、西部大开发政策等优势。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以及多种矿物质,口感、营养价值极高。原州区张易镇位于六盘山西侧,气候凉爽、湿润,无霜期短,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大部分降水在7—9月,属阴湿半阴湿地区,海拔2000~2800米,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生产的马铃薯具有个头大、品质好、产量高这些有利条件。杜桂发促成了台商投资近7000万元的淀粉加工等项目的相继落地,推动原州区招商引资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杜桂发在原州区挂职期间所办实事、好事,以及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事例可以说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两年来,杜桂发不负丰原两区人民的重托,以炽热的情怀奔走在原州大地,他的名字,也随着丰泽与原州协作领域的不断拓宽而深深地嵌进广大群众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