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援固工作队员陈洪武:万里归来感慨良多

福建援固工作队员陈洪武:万里归来感慨良多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洪武,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入党,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城厢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下派宁夏挂职,任宁夏西吉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忘不了,当年的西吉县,正遭遇着60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并且在城厢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西吉县修建了40个村级卫生室,建成1所西吉县教师培训中心。那年下半年,西海固多名青年告别家乡,踏上了赴福建务工之路。

福建援固工作队员陈洪武:万里归来感慨良多

陈洪武,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入党,大专学历,现任中共城厢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下派宁夏挂职,任宁夏西吉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2020年11月16日,当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喜讯传来时,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以格外的热忱关注着这个消息。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西吉县吃不饱饭喝不上水的日子成为历史;标志着千百年来备受贫穷困扰的西海固地区已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标志着宁夏整体贫困问题已得到了根本解决;标志着历经数十年的扶贫和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彻底胜利;更标志着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和过去做了华丽的道别。全党全国人民在团结一心,向着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闽宁协作工作组的大力援助下,如今的西吉,不但村村通了宽带、硬化路、自来水,而且所有乡镇均实现了“四纵五横”;不但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建成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而且实现了村村有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民生服务大厅;不但全面实行了棚户区改造,推进完成了改水、改厕、改厨的“三改”工程,而且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20%的农户还用上了水冲式厕所;不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而且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

20多年来,福建人民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嘱托,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援助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东西扶贫协作的全新模式,谱写了民族团结、合作共赢的灿烂篇章……”

听到这样的消息,看着这样的画面,坐在电视机前的老党员陈洪武,眼泪不禁盈满了眼眶,往事一桩桩,在心头涌动;记忆打开了闸门,闪烁在眼前。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2006年夏天,当自己第一次踏上西吉那片土地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尽管此前早已听说这里是“苦瘠甲天下”,但眼前的一切,还是深深触动了他:黄风土雾,沙尘漫天,漫山焦黑,不见绿色;缺衣少穿是常态,面黄肌瘦是正常。最寒心的是老百姓吃着黄色的窖水,老百姓牙齿都是黄色;没有教室,老师在沙地上用树枝教写字;为了卖出自家种的干瘪土豆,衣衫破旧的农民深夜便在加工厂门前排队……

忘不了,当年的西吉县,正遭遇着60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因为连着几年不下雨,黄土高原上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3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旱情非常严重。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黄色成为主色调,稀疏植被只是点缀,几乎不见绿色,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沙尘味道。大小的黄土山、沙丘彼此相连,像波浪一样向远处延伸。稍远处,干涸河流的影子依稀可辨,河床经受烈日的炙烤已经皲裂,像沙漠中迷途旅客干裂的嘴唇。

忘不了,由于缺水,焦枯的土地上,村民们早早来到全村仅剩的一眼有水的深井旁排队。有的赶到几十公里外的接水点去驮水,有的艰难地从井里打出一点浑浊的泥水。忘不了,偏僻乡村中身患绝症无钱医治的病人,黄泥小屋里用编织袋拼接的床垫,灶房里堆放的冻伤发黑的洋芋。更忘不了,黄土坡上放羊、山间小路上挑水、小炕桌旁纳着鞋垫、锅灶旁生火的辍学女娃儿……那真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法言表的焦虑和心酸。

望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一颗颗闪烁的泪花,他的身子在颤抖,心也在煎熬。西海固的贫穷和困境让自己震撼,也让自己下定了决心:要扶贫,必须首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刚到西吉挂职的第三天,自己就和一起来的林智伟同志病倒了。躺在病床上,高烧不断,浑身颤抖;坐起躺倒,鼻血都不停往下滴;白天黑夜,肚子都一阵一地疼。但是,他俩没有退缩,也没有气馁,没等身体恢复好,就义无反顾地爬起来,拉着当地干部下乡调研,走村串户,调查研究,用半月时间走遍了西吉县的19个乡镇,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最直接的信息。

凭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凭着对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自己很快就克服了因水土不服带来的强烈生理反应,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迅速投入了工作,投身于抗旱救灾第一线。为了帮助更多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他不但自掏腰包为平峰镇20户的村民购买了面粉口粮,送到农户家中;还把生活费偷偷拿出来帮助困难学生,更利用媒体呼吁社会多多关心贫困山区的吃水问题;不但急忙向家乡写信求助,将筹措来的15万元援助资金迅速用于抗旱救灾工作,还积极向福建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与莆田市城厢区达成对口帮扶14个项目。

并利用个人资源、私人人脉,主动积极地为西吉人民尽可能多做事、做实事;尤其是在鼓励闽商投资、吸引资金投入、解决劳动力输送等方面,做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隔着千山万水,西吉县和城厢区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2006年,在城厢区帮扶下,西吉县建起了新营乡马铃薯信息中心,为薯农打开网络销售渠道的同时,还在城厢区大力宣传“中国马铃薯之乡”,为拉长西吉县马铃薯产业链、开拓东部沿海市场营造声势。并且在城厢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西吉县修建了40个村级卫生室,建成1所西吉县教师培训中心。(www.daowen.com)

同年,城厢区援助了50万元资金,修建了西吉县城东入口休闲广场,改善了县城居民生活环境。从资金、项目、产业、就业、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入推进闽宁扶贫协作。

青年是脱贫致富主力军,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调研时,当看到一些当地青年在家致富无门,自己就鼓励他们走出大山,去福建务工就业。当时很多年轻人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自己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同时还牵线福建企业,为他们一个个找好工作、谈好待遇、安排好生活,彻底打消他们的顾虑。

那年下半年,西海固多名青年告别家乡,踏上了赴福建务工之路。两年后,自己还组织这批年轻人回到故乡现身说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宁夏劳务大军进入福建,帮助当地许多家庭脱贫奔小康。

在他和队员们的积极推动下,西吉县政府组织富余劳动力走出大山,莆田市有关用工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主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西吉县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西吉劳务人员掌握适用技术,提高就业能力,实现互惠共赢。

光阴荏苒,沧桑巨变,回想起多年前的一点一滴,他由衷地笑了。当年,带着组织的信任,带着福建人民的众望,作为领跑者,在那片土地上,自己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作为接棒人,和团队一起,一步一步,走过了春夏,走过了秋冬。

白岩松说过,幸福就是记忆青春,见证时代,感恩生活。“支宁两年,受益终身”,是一批批扶贫队员们的肺腑之言,也是自己的工作信条。是啊!在那里,他不仅学会了挑水、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还克服了饮水、交通等环境的困难,学会了更加珍惜已有的工作学习环境,希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帮助贫困的老百姓。

如今,闽宁协作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脱贫攻坚战已取得胜利,自己也接近了退休年龄。但是,只要想起在脱贫攻坚时期,作为一名工作队员,自己和团队一起,团结一心,携手并进,不但树立了好榜样,而且留下了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敢拼会赢的优良作风;不但使两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践行好,传承到位,他就觉得无限幸福:

万里归来多欣慰,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私情谊山海证,

喜庆人们多安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