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心不变,使命在肩——福建第四批援固工作队队员张少前的故事

初心不变,使命在肩——福建第四批援固工作队队员张少前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少前,原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受组织委派参加福建省第四批援宁工作队,挂职任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援宁项目的落地生根,是体现工作成效,也是广大老百姓直接得到实效的最有效途径。就这样,在张少前同志的推动下,一个以六盘山区道地药材资源和回族医药理论为基础的回药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全村生产总值增长2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3%。这样的场景,应该是张少前最愿意看到的。

初心不变,使命在肩——福建第四批援固工作队队员张少前的故事

张少前,原任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受组织委派参加福建省第四批援宁工作队,挂职任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

固原之前,张少前就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泉州鲤城区派赴固原市原州区的挂职干部,能为宁夏人民,尤其是原州人民“带来什么,做些什么,回去后留下什么”。

刚到固原的一个多月里,张少前来不及看看早就心神往之的须弥山六盘山、火石寨、老龙潭等等名胜古迹,而是卷起袖子、甩开膀子,马不停蹄跑遍了原州区的15个乡镇(街道)和大部分区直单位。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研讨座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摸清楚原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全面地了解固原的人文地理历史、自然状况,紧密联系鲤城区的实际,进一步找准切入点,确定了两年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即以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方针为指导,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导,以智力支援为主线,以项目带动为重点,以滚动式发展为机制,以典型示范为手段,努力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闽宁、泉(州)固(原)、鲤原对口支援的新路子。

为此,根据确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他及时起草了《鲤原对口帮扶工作思路》《鲤原对口帮扶协作项目协议书》,并迅速向闽宁两省区的各级党委、政府汇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鲤原的对口协作关系是第一次,援宁之前,张少前就和同事们就通过电话联系、走访前三批挂职同志和查阅资料等,一心只为当好鲤城与原州两地沟通的使者,架好两地沟通的桥梁

在鲤原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上,《鲤原2004—2006年度对口帮扶协作项目协议书》顺利签署,确定了包括基础工程、生态工程、产业工程、增收工程、科技工程、希望工程、转移工程、优生工程、重点工程、堡垒工程等10大工程、10项任务,共12个援助项目的帮扶计划。

两年间,鲤城区无偿支持资金400万元,用于帮助和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扶贫协作原则,他率先启动整村推进工程,在前期大量调查摸底、论证选点的基础上,筛选了班子想干事、群众有意愿,参与热情高的3个村子为首批整村推进项目村。

援宁项目的落地生根,是体现工作成效,也是广大老百姓直接得到实效的最有效途径。

张少前深知,挂职所带的资金有限,所做的工作也十分有限,援助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好的作风、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带到西部来,并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不断影响、引导和带动当地的干部群众,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新方法,使他们真正得到长久的实效。(www.daowen.com)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原州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张少前和“战友”们在这之前就主动出击,跑项目、要资金,积极争取闽宁对口扶持资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力求使对口帮扶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优势,以六盘山区道地药材资源和回族医药理论研究为基础,张少前邀请上海泉州商会会长到宁夏看中药材基地,并如数家珍地介绍我们的回药项目。经过8个月的不懈努力,2005年春天,上海建全公司计划投入1.5亿元的“宁夏回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整装亮相。前期5000万元的资金都已到位。

就这样,在张少前同志的推动下,一个以六盘山区道地药材资源和回族医药理论为基础的回药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宁夏用现代技术开发生产回药的空白,还极大提升了原州区的工业科技水平。

2005年3月23日,原州区扶贫协作整村推进工作在中河村拉开序幕,并举行了“鲤原对口帮扶协作整村推进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原州区的整村推进工作序幕。本着参与式扶贫的原则,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相对集中项目资金等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改进投入机制,尝试“以奖代补”,采取资金鼓励等办法,以整村为单元实施项目集约扶贫的新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坚持特色产业拉动、科技示范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生产条件促动、各项事业互动、劳务输出灵活滚动,达到开发式扶贫的目的,把中央和闽宁两省区关于对口帮扶的政策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

在扶贫机制上实行以奖代补的创新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采取建一座牛棚奖500元,饲养一头母牛奖500元,购买一台碎草机奖500元,建一座沼气池奖500元,即“4个500元”,在以奖代补的扶贫过程中,500元的奖励远胜于单纯的500元给予。仅半年时间,中河村共建标准牛舍139栋,养牛存栏由465头增加到838头,增长80.2%,全村有85.3%的农户养牛,户均2头,使农民群众在实施项目中得到了实惠。

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河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产业不断壮大,新农民不断培育,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全村生产总值增长2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3%。中河村扶贫模式被社会广泛肯定,创新了闽宁对口扶贫体制和机制。

在投资60万元支持援建的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综合楼里,在这儿上班的李彩霞说,现在打工,“月月有个麦子黄”,日子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在头营镇二营村建成的530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忙得顾前不顾后的张婶表示,忙是忙了点儿,但心里头甜得很。在这黄土地里玩缠了一辈子,他或者她从没想过,原来,地也可以这么种,水还可以这么浇,秋收的时候还可以这么收;投资15万元在乔洼村建成菌菜两用的温棚里,老陈在手机上计算着收入……

多少年过去了,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中河村村民。这些年,他们在厚实的家底上,日子越来越好。一排排整齐的屋舍,白墙红瓦;一畦畦茁壮的蔬菜,青红相间。这样的场景,应该是张少前最愿意看到的。在他的心里,只要能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苦点累点都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