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奋斗在苍茫大地上:福建援固工作队队员吴清滨的故事

奋斗在苍茫大地上:福建援固工作队队员吴清滨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清滨,原任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8年12月受组织委派参加福建省第二批援宁工作队,挂职任固原县委常委、副县长,主要负责福建省晋江市和固原县对口帮扶工作中的项目实施。在来固原之前,吴清滨对自己将要“战斗”的这个地方做了一些了解。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群众的用水问题,吴清滨又分身解决六盘山淀粉公司生产的淀粉销路不畅的问题。现在的固原早已不是当年吴清滨见到的样子。

奋斗在苍茫大地上:福建援固工作队队员吴清滨的故事

吴清滨,原任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8年12月受组织委派参加福建省第二批援宁工作队,挂职任固原县委常委、副县长,主要负责福建省晋江市和固原县对口帮扶工作中的项目实施。

在来固原之前,吴清滨对自己将要“战斗”的这个地方做了一些了解。固原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传说黄帝巡视天下,“西至于崆峒,登鸡头”,“问道于广成子”;《诗经》亦有记述周王北伐猃狁的诗篇。从“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和“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诗句观之,周代已于此筑城。其地名可呼“大原”!《春秋公羊传》曰:“上平曰原”。《尔雅·释地》解:“广平曰原”。今陇上黄土高原地区,以塬为地名,仍比比皆是。难怪汉代在固原首置之县,即取名“高平县”。北魏改为原州。唐称“古原州”或“故原州”。明季始转音为“固原”,并成为“三边巨防”。说到固原,这里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写下了气壮河的《清平乐·六盘山》。

翻越一段历史,读懂一个城市,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夏商与汉唐,吴清滨还没来,就对这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厚重的历史让他对这个“苦甲天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神秘感更足了。

来了之后,吴清滨还是低估了这儿气候的不适和条件的艰苦。他想方设法克服气候干燥、语言不通等困难,主动融入当地群众,把在艰苦环境里的工作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特殊“享受”。白天,忙着下乡搞调查研究,了解固原的风土人情,晚上抓紧时间读书,浏览固原县的文史资料。短短一个月时间,他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走访了近百家农户和一些企业,对固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1999年3月,他积极配合自治区政府实施“生命工程”,在干旱严重的甘城、炭山、高台等地寻找水源,争取资金40万元为干旱山区打了一口深456米,日出水800立方米的深井。

作为固原县东八乡之一的甘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难肠的,就是吃水。一辈子最远就去了一趟固原的“甘老太爷”80多岁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吃到甘甜的水。要知道,水在这个地方,和胡麻油一样珍贵。最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会像自己一样,用马勺轻轻拨开水沟里的羊粪,再担水回去了。

不论是东八乡的人,还是三七营的人,他们或许不知道福建挂职来的这些干部给他们搞的这个“生命工程”是个什么工程,但他们知道,从此以后,这里是水最甜的地方。

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群众的用水问题,吴清滨又分身解决六盘山淀粉公司生产的淀粉销路不畅的问题。经过多方联系、考察,他联系了福建亲亲食品有限公司和六盘山淀粉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解决了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也使部分山区农民生产的土豆有了销路。

2000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四季连续干旱,吴清滨多次向晋江市委、政府反映旱情,晋江市政府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救灾服装10万多件,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

吴清滨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时发现,农民对种植大棚蔬菜很有兴趣,但是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是很好。吴清滨申请立项在固原搞双孢蘑菇种植试验。经过各种艰难曲折,最终,在两省区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万元在西郊乡和南郊乡建起了55栋双孢蘑菇种植大棚,仅两个月时间,就生产了4.8万斤蘑菇,收入17.5万元,户均纯收入3500元。(www.daowen.com)

当年受益于此的秦建明现如今已经60多岁了,他发家致富就是从种蘑菇开始的。那时候,种地没收成,外出打工就得撇下一家老小。他就想着怎么能在家门口的地里鼓捣点啥,不用外出打工,让这地帮着赚点钱,还能照顾上一家老小。听说政策扶持种双孢菇大棚,他也没犹豫,在门前的地里,自己动手砌上厚厚的阴阳两墙,搭上高高的铁三角架子,盖上透明的塑料薄膜,拉来粪土、麦草、石灰等物料,按照技术员的指导,搭好四层木头架子。当铺好的菌床上慢慢开始变白,一片白茫茫的菌菇势如破竹,那一刻,秦建明知道,好日子来了!

吴清滨并不认识万万千千中普普通通的秦建明,秦建明也并不知道千里之外来到固原帮自己找出致富路的吴清滨是谁。但就是这样两个不相识的人,都在为过上好日子努力着。

除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帮扶,吴清滨还关注这个地方的教育。两年中,他先后为固原争取资金建起了12所小学,争取到助学资金32万元,使2000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同时,改建了三营中学教学楼、实验楼和综合楼,为固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缘分也有它的神奇。21年前,16岁的笔者在上高中的第一天,看着学校正门大大地写着“晋固友好中学”,校徽上也如此,当时还想着三营中学和晋固友好中学是个什么关系。后来学校来了3位福建来的老师,应该是支教,我到现在还记得3位老师的样子,他们对人说话很绵软,总是微微笑。那时候我就和同学们议论,福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怎么这些老师跟春天一样,还给我们建学校,给我们出钱,给我们派研究生老师。后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福建是个温暖的地方。

从晋固友好中学毕业的我们,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地方、各个岗位,为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贡献着不同的力量。

若干年后的今天,作为从晋固友好中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很荣幸能够和当年促进晋固友好的挂职干部们有着这样一层联系。感动之余有所忐忑,笔者这能力无法有力地书写他们对这个地方的贡献,无法表达他们对母校的帮助,更无法表示我们这些人的感谢。唯一能做的,就是,记着他们。

不管是当年种蘑菇慢慢发展起来的“秦建明们”,还是从三营中学毕业后有幸参与到脱贫攻坚普查的笔者,还有重返校园之后现在当老师的“金燕”,以及担了大半辈子水,80多岁享受到了“生命工程”,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甘太爷”们……这些散落在固原大地上的普通人,他们或许说不出来吴清滨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这些扶贫干部来自哪里,但心里的那份念想一直都在。

现在的固原早已不是当年吴清滨见到的样子。今日固原,山更青,水更秀,人更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振兴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吴清滨们”都是固原加分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