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及苏联的援助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及苏联的援助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展开。“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410—411。可以说,到1957年底国家工业化已奠定初步基础。工业化建设和技术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及苏联的援助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工业化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展开。“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3b)410—411。这些项目基本属于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炭石油和化工原料等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其中与国防相关的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实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超过10 000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由694个增加到921个。苏联援建项目在5年内需要110亿元资金,直接配合这些项目的143个限额以上的项目需要18亿元资金[21],二者合计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248.5亿元的5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3b)422。中央政府直接安排绝大部分基本建设投资,苏联则为骨干项目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沿海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向内地输送了大批技术员和技术工人。这种产业发展和投资战略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相似(费正清,1990)164

“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非常成功,工业建设项目中全部投产的有428个,部分投产的有109个;国营工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和生产能力都显著提高,产品种类大量增加,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表3-1)。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产量达到1.30亿吨,增长98.5%;发电量达到193亿度,增长1.64倍;原油产量达到146万吨,增长2.3倍;水泥产量达到686万吨,增长1.4倍;化肥产量达到15.1万吨,增长3.9倍;农药产量达到6.5万吨,增长31.5倍;金属切削机床达到2.8万台,增长1.1倍;铁路机车达到167台,增长7.4倍;自行车产量增长9倍;缝纫机产量增长3.2倍;收音机产量增长近20倍。1956年开始生产家用电冰箱,1957年批量生产化学纤维、手表、录放音机、照相机,试生产电视机。到1957年,机械设备的自给率超过60%,钢材的自给率高达86%,合金钢的品种也趋于完备(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1960)3。可以说,到1957年底国家工业化已奠定初步基础。

表3-1 中国1952—1957年工业生产的增长(国家统计局,1984)23—27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决定“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4b)342。这已经是个不慢的进度,但后来还是被“大跃进”提速了。“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的,它以严重浮夸、高指标等为显著特征,造成了粮食生产不足等农业问题已经被解决的假象。农业浮夸和钢铁超英的梦想逼得工业也不切实际地提高指标,也进行了“大跃进”。1958年6月,毛泽东提出工业要以钢和机器为纲,以电力和铁路为先行(薄一波,1993)698—699,并要求1958年钢产量较上年翻一番,增加到1 070万吨。为了实现翻番,举国搞群众运动式的大炼钢铁。1958年10月,炼钢铁的劳动力就猛增至6 000多万人,小高炉、土高炉达到几百万座(汪海波,1998)259—260。“大跃进”如此追求速度快和数量翻番,不但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造成经济秩序混乱,产业结构失调,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被轻视;产品质量普遍下降;有些重点建设项目被耽搁,资源和资金严重浪费;农业丰产不丰收,甚至发生了大饥荒[22]。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工农业总产值直到1965年才基本上恢复到之前的最好水平。(www.daowen.com)

1961—1965年工业建设投资额达到327.1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了30.7%(汪海波,1998)415。1963—1965年施工的大中型工业项目有1 097个,其中建成投产的有243个。除了钢铁冶炼、煤炭、原盐、棉纺锭以外,其他工业产品的新增生产能力都超过“一五”时期。石油、化工、电子等工业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品种大量增加。例如,冶金工业已能炼制高温合金钢、高纯度合金钢、有色稀有金属等,机械工业能够制造大型、复杂、成套和高精密度的设备。到1965年,原油开采量比1957年增长6.5倍,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自给[23];化肥生产量增长近11倍。显然,随着新工业基地的形成[24],工业布局得到了改善。

工业化建设和技术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内筹措的建设资金要比苏联在1951—1955年提供的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的贷款多得多(吕学剑等,1989)。在人均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面对尖锐的粮食产需矛盾,1953年12月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主要农产品和某些工业品的统购统销、统购包销不仅稳定了物价,还使政府能够利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工业建设积累资金,也可用农产品及由农产品加工成的轻工业品等换取国外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持续了32年,长期维持着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这虽然保证了工业的高投入,却弱化了农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得不到解决。毛泽东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生产。但到1965年底,农村中仅有近10万台拖拉机,机耕面积不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0%,而且主要是在国营农场中实行机耕(鲍里索夫等,1982)2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