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加坡民族的多元构成

新加坡民族的多元构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多元化和国际化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在新加坡独立前,华族人在当地各个经济部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经济的主导者。目前,新加坡华族人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农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与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华族人一直以来是新加坡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后华人占总人口的比率略有下降,至2011年为74.1%,仍保持新加坡第一大民族的地位[3]。

新加坡民族的多元构成

人口多元化和国际化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成就赋予新加坡的特质。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决定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这个小渔村随即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和中东的外来移民,商人们也纷至沓来。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0年5月公布的《新加坡国家概况》资料,2019年6月,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有403万,华人约为298万,占总人数的74%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其他种族包括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汗人、菲律宾人、缅甸人、犹太人及欧亚混血人的后裔。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主要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

1.华族(Chinese)

华族内族群特点极为复杂:从祖籍地域上分为六大帮,分别是福建帮、潮州帮、广州帮、客家帮、海南帮和三江帮;从教育上看,因受英语教育和华语教育不同而存在差异,还可划分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华族人。老一代是在中国出生、来新加坡创业的一代;中生代是指二战前在新加坡出生、接受华文教育的华族人,或从小到新加坡并接受英语教育的华族人;新生代则是二战以后在新加坡出生并接受英语教育的华族人。在新加坡独立前,华族人在当地各个经济部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经济的主导者。新加坡独立以后,随着新加坡的全面发展,广大的新加坡华侨也自愿成为新加坡人。目前,新加坡华族人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农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与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华族人一直以来是新加坡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华族人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从来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根据2011年新加坡统计局资料,1985年,华人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8%。其后华人占总人口的比率略有下降,至2011年为74.1%,仍保持新加坡第一大民族的地位[3]

2.马来族(Malays)(www.daowen.com)

马来族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而且是新加坡土著人,数量不多,在1819年莱佛士进入新加坡之前仅有数千人。马来族中有马来人、爪哇人、武吉斯人、邦加人、米南加保人等。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椰子橡胶水果等作物,也在沿海捕鱼。在殖民地时期,新加坡马来族处于各族群的最底层,他们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群体,长期徘徊在时代发展的边缘。伴随着马来族的词语通常都是“滥用药物”“辍学”“离婚率上升”和“少女怀孕”等。由于独立后新加坡政府的不懈努力以及当地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有所缓解。近些年来,新加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马来族”,他们重视教育及职业发展。高度现代化的新加坡为马来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马来族成为活跃且见多识广的群体提供了条件。他们大都参加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华族人相比,马来族人拥有一定的特权,比如,新加坡规定马来语作为国语(但不是所有人的必修语言)、国歌用马来语、军队操练用马来语等。1970年,马来人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5.0%,其后也略有下降,至2011年占13.4%[4]

3.印度族(Indians)

印度人中有孟加拉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锡兰人、锡克人、古吉拉特人、泰卢固人、帕坦人和僧伽罗人等。在印度和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时期,大量印度人移入新加坡,1821—1931年,印度人由132人增至5.08万人。19世纪以后移入新加坡的印度人,除了开垦丛林,在种植园做工外,主要从事修建公路、港口码头桥梁等工作。但是,随着新加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人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进入新加坡的各个经济领域,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员和律师等。印度人虽由若干个民族组成,但以来自南部印度的泰米尔人最多,所以泰米尔语就成了印度人的代表语。在新加坡,既有泰米尔文小学,还有泰米尔文报纸。1980年,印度人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6.4%,其后略有上升,2011年增加至9.2%,为新加坡第三大民族[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