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油茶产业大县: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油茶产业大县: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油茶产业大县建设是促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破解油茶产业发展难题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与领导下,油茶产业大县建设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各异的油茶产业大县。2015年,邵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市域经济的特色产业”。

油茶产业大县: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油茶产业大县建设是促进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破解油茶产业发展难题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与领导下,油茶产业大县建设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特色各异的油茶产业大县。现将部分产业大县简介如下。

(一)湖南省耒阳市

2000年,湖南省耒阳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耒阳市经历了多年的开垦、更新和改造,油茶特色产业粗具规模,已经有生产基地123万亩,成片油茶林占比75%,其中有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50余个,100亩以上的油茶造林大户180多户,常年产茶油达到600余万kg,油茶年产值达8亿元,其产量、面积均名列同级市县前茅,是名副其实的油茶之乡,油茶特色产业也正成为耒阳市经济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

耒阳是湖南省重点产区县市之一,林业用地面积218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4.7%,森林资源丰富。2008年以来,耒阳市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战略,加快土地流转,强化造林力度,全力振兴油茶特色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立了面积11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1个,省定点油茶良种育苗基地1个;完成了成片的新造丰产油茶林18.6万亩、垦复老油茶林30万亩;引进了湖南省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殷理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林之神森生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天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耒阳分公司等10余家外资企业,引导培植了湖南绿源油茶产业有限公司、耒阳市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耒阳市金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0余家本土企业;基本形成了“四带两区”的发展格局,即以)S320线、武广高铁、G107线、京珠高速四条交通沿线为主纵深发展,以耒水为界,形成河东、河西两大产业区。

耒阳市历来有湘南油海的称谓,油茶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公元208年就有资料记载,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当前,耒阳市的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有集中连片种植的油茶林分布,其中种植面积为1万~3万亩的乡镇达到了16个,有14个乡镇种植面积在4万~7万亩,有两个乡镇达到了9万亩以上。有97%的村落,90%的村民小组都是以油茶林种植为主。耒阳市常年的茶油产量为600万kg,平均每亩的产量为5kg。油茶已经成为当前耒阳市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目前主要产区农民生产生活重要的经济来源。

耒阳市委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振兴油茶特色产业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政府将油茶生产作为经济增长、财源建设的一项极为重大的举措来抓,切实改变油茶产业落后的局面。以发展高效油茶特色产业为中心,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为契机,创建高效示范基地,推动了耒阳市油茶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为了切实抓好油茶特色产业发展,于2009年、2010年政府先后制定了2009~2015年《耒阳市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及《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耒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程序》并分别配套国家及地方的财政资金补贴,从而为油茶特色产业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一是政府积极从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先后争取了中央财政油茶示范林项目、省级油茶产业发展项目、现代农业油茶产业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油茶丰产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等林业产业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同时加大了对油茶产业的财政投入比例,政府引导造林大户采用林权抵押贷款,政府贴息、担保等杠杆,鼓励银行扩大信贷,吸引更多金融资金支持发展林业产业。

二是加强宣传及引导,抓好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内外企业、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建设。如引进了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耒阳市中科生物有限公司、湖南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油茶企业10余家,引进投资达30亿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许多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回到家乡租赁荒山发展油茶造林,促进了油茶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帮助公司、大户提高经营管护水平。首先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公司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与农户进行油茶丰产培育技术培训;其次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每逢造林、抚育季节,组织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分片包干进行生产技术指导;最后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测土配方等林业新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油茶高产技术流程得到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公司、大户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湖南省邵阳市

2012年,邵阳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邵阳市油茶产业优势明显。首先是区位优势。邵阳地处湖南衡邵盆地,东中部地区为丘陵地貌,红壤广布,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生产。邵阳位于湘中,与省内主要油茶产区衡阳市、永州市山水相连,区域内有衡阳、邵阳、祁东等一批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有效对接可以优化全省油茶产业大格局。其次是品牌优势。围绕唱响油茶“主旋律”,邵阳市获得了“中国茶油之都”“中国油茶之乡”“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邵阳茶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邵阳·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等6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第三是政策优势。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18个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邵阳、隆回等县每年捆绑涉农资金数千万元用于油茶产业,造林补贴达1.5万元/公顷。当地干部群众亲昵地称呼两县县委书记为“油茶书记”。

2015年,邵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市域经济的特色产业”。确定的目标是:5年内全市新增高产油茶基地面积8万公顷,茶油年产量达到4000万kg;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实现产值100亿元。10年全市再增高产油茶基地面积6.6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达到1亿kg以上;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90%以上,年实现产值300亿元,把邵阳打造成湖南乃至全国的油茶高产示范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物流交易中心和休闲观光中心。

为实现这个美好愿景,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由过去数量型油茶向质量效益型油茶转变;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造,一手抓培管。对过去新建3.33万公顷油茶基地进行全面“回头看”,认真查漏补缺,切实巩固成果。同时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油茶高产高效种植,走“以耕代抚、以机代劳、以养积肥、以短养长、以链增效”的新路子。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油茶由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型油茶向产业服务型油茶转变。即由过去单一的基地建设,向产供销、加工贸、吃游玩一体化发展。将油茶造林、造景、造园、造福结合,开展生态园林式油茶园和油茶休闲农庄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省油茶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油茶产业“有标准可用、按标准实施、依标准监督”。依托国家油茶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油茶产品生产、集散和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互联网+油茶”经济。加快邵阳茶油产品的有机认证和欧盟体系认证,强化原产地标识和产品质量追溯,推进油茶企业、油茶基地、油茶产品数字化管理,为即将到来的大数据营销奠定基础。基本构架是:政府搭台,行业牵线,企业领军、群众唱戏。各级政府放管结合、精准发力,重点在土地流转、产业规划、政策导向、环境优化等方面有所作为,筑牢社会服务平台。依托油茶行业协会、油茶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督促企业做好经营自律,搭建行业监管平台。全面建设油茶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市场竞争评价体系,加高行业准入平台。把一批有实力、有业绩、有效益、有诚信的油茶业主筛选出来,抚强扶优;将油茶行业中的一批“僵尸”企业淘汰出局。通过优胜劣汰,推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湖南省常宁市

2001年,湖南省常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

1.油茶林面积

全市油茶林面积最多时达到78.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占全市经济林面积的92.8%。油茶遍布全市各地,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蓬塘、荫田和烟洲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55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570亩。

2.油茶历史

1978年,常宁参加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在会议上介绍了油茶生产经验。1981年,常宁被国家商业部授予“金杯奖”奖杯。

1984~1989年,常宁被国家林业部和湖南省林业厅列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WFP—中国2696项目——湖南省油茶更新改造工程。

1984年,常宁市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援。在常宁市的原宜阳、柏坊、水口和荫田等四个区17个乡镇200个村实施油茶老残林更新和低产林改造工程,项目区域共有油茶林面积34.4万亩,其中,规划进行油茶老残林更新5万亩,低产林改造3万亩,共计投工721.1万个,世界粮食计划署按每个工日3kg小表、50g食油的标准为项目提供了21650.883t小麦和360.848t食油的援助,各级政府安排405.277万元资金与项目配套,常宁的项目在省油茶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下,自1984年10月15日开工,1994年全部结束。

1984年油茶老残林更新项目开始施工,经撩壕整地、造林、施肥、年度抚育、幼林修枝整形、防治病虫害等综合营林技术措施,使常宁市的油茶大部分更新换代。据县油茶工程指挥部对5个乡镇1985年和1986年造林的固定样方连续产量测定,1991年、1992年、1993年的亩均产油分别达到了4.55kg、5.09kg和4.1kg。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从1985年起投入施工,到1994年全部完成。改造林地通过垦复施肥、间密补稀、去劣留优、修枝亮脚、防治病虫害和开挖水平竹节沟等综合营林技术措施,改善了林地通风透气条件,调整了林分密度和树体结构,减少了树体养分消耗,明显增强了树势,使油茶产量显著提高。据县油茶工程指挥部随机布点12个,面积1016.12亩,1985年改造前3年的亩均3.01kg,改造后1986年亩均产油8.69kg,1987年亩均产油13.05kg,1988年亩均11.29kg,1989年经省科委、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中南林学院、省林业厅、省林科所等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湖南省油茶低产林改造产量验收领导小组和测产小组,1989年的亩均产油16.1kg,低产林改造后4年林分亩均产油12.3kg,是改造前亩均产油的4倍。

1993年,常宁被国家林业部列入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自1993年开始,常宁市在原宜阳、罗桥、板桥、洋泉、官岭、新洲等6个区的10个乡镇完成低改总面积1.78万亩,其中,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目前,更新幼林长势喜人,低改林分树势增强,产量明显上升。

1998年,常宁被列入国家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工程。1999~2000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

2007年10月,常宁市的衡阳南天山茶油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椿子”牌茶油,获得了湖南省第二届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3.油茶品种

常宁的油茶品种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籽是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可达7%,高者可达8%。霜降籽零星分布在全市,与寒露籽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四)江西省宜春市

江西省宜春市依托丰富的油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油茶产业逐步兴起、茁壮成长。截至2011年,全市有8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油茶产业建设项目县,袁州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丰城市被评为全国首个“高产油茶之乡”,现已形成了4家规模油茶品牌加工企业,组建了25家农民油茶专业合作社,2017年,全市油茶加工产值突破6亿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意见》,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准备用10年时间建立高产油茶林基地300万亩。目前,市属的袁州、丰城、万载、宜丰、高安、上高、奉新8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油茶产业建设项目县,全市10个县(市、区)中,油茶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7个,全市集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78个,其中3万亩以上乡镇的有26个。近几年来,全市新增高产油茶基地32万亩。

二是严把质量关。油茶苗木质量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宜春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油茶苗木管理暂行规定》,组建了油茶苗木质量管理执法支队,严格按照“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种源、苗木去向清楚)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等规定,加强油茶种苗繁育的质量监督,实行严格的油茶种苗生产经营市场准入机制。以农民合作社和企业为主培育油茶苗木,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市已建立起标准化种苗生产苗圃(基地)近800亩,2011年出圃油茶优良无性系嫁接苗5000万株,不仅满足了该市造林自用苗木,而且远销至广东、广西、浙江、福建、重庆等省市区。一些农民油茶专业合作社还到全国油茶主要产区承包培育苗木6000多万株。宜春正在打造全国油茶苗木知名品牌。

三是重科研更重推广。在宜春,油茶产业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袁州区去年油茶产业的总产值突破2亿元,占该区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一些油茶重点乡镇,如辽市乡、南庙乡油茶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40%。为不断做大油茶产业,该市把油茶科研和技术推广当作油茶产业的沃土来培育。长期以来,宜春市不断建立和健全油茶管理与科研服务网络,开展了一系列油茶科学实验活动,筛选优良农家品种,研究病虫害防治措施,推广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此外,全面推广使用了赣无、长林等亩产可达50kg以上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造林。参与制定油茶丰产林技术标准和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标准,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油茶科研项目。先后实施过“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油茶先导工程”、“南方油茶多梯度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项目,总结出一套成熟可靠的油茶栽培和改造技术。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繁育在该市大面积推广,并建立了一大批高产油茶示范林,其中有的单产达70kg以上。油茶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发了油茶化妆品、保健品、茶皂苷、有机肥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这些精深加工产品不仅提高了茶油的品质,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油茶的经济效益。精加工的茶油经济价值比毛油提高了3~5倍,其他产品的价值则增加数十倍。

(五)江西省丰城市

2010年,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江西省丰城市为“中国高产油茶之乡”,并颁发了匾牌和证书。

2010年前后,丰城市高度重视高产油茶的发展,将高产油茶作为地方优势资源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与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高产油茶繁育基地和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称号。

丰城市还重视油茶标准化建设和产品深加工,制定了《丰城市高产油茶生产技术规范》,所产油茶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为该市高产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种植经营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油茶是三江县三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现有油茶林面积约62万亩,其中良种新造林2.1万亩(目前4千亩已经投产,主要品种为岑软系列、湘林系列、长林系列,平均亩产茶油30~40kg)。油茶面积及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三位,位居全区第一位,是全国油茶重点产区之一。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三江县“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07年成为全国100个“经济林(油茶)产业示范县”之一。因此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产业化发展有优势、有地位、有基础、有作用、有潜力。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三江,为了突破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于2016年出台《三江县2016~2020年优质高效油茶林种植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将投资10.2亿元,通过强化抚育、油茶品改及新植等办法,对36万亩油茶进行品种改良;并扶持贫困户连片开发种植油茶,对贫困户实施油茶品改每亩补助2750元,新种植油茶每亩补助1750元。预计到2020年,该县油茶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脱贫户人均面积达2亩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和长期保障。

(七)广西巴马

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971km2,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201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8km2,常住人口有6万人。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显得很珍贵。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kg,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千克。巴马县现有油茶总面积31.48万亩,占全县林业总面积233.1万亩的13.5%;按照油茶产期划分为:产前期有3.14万亩,约占油茶总面积10%;初产期有1.68万亩,约占油茶总面积5.3%;盛产期有24.2万亩,约占油茶总面积76.9%;衰产期有2.46万亩,约占油茶总面积7.8%。

巴马油茶主要分布在所略乡、燕洞乡、那社乡、巴马镇、甲篆乡、那桃乡。而所略乡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油茶树产果率和油茶籽出油率都比其他乡镇高,仅该乡就种植油茶约有1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5.4%。巴马县种植油茶模式,90年代初以前几乎是农户自培油茶树苗,自发种植,自行管护,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在走粗放的农户自种自管自收自榨自卖模式。2005年以后才有公司自己承包土地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效果明显,但所占全县油茶总面积仅有5%左右。

巴马油茶产业发展到今天,除了农户自觉种植和管护外,还与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上级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分不开。

(1)建立油茶种苗良种培育基地。为了达到油茶低产改造和扩大种植种苗自产自销,并确保油茶种苗质量,2009年巴马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在全区范围内采取建立定点采穗圃、定点育苗的办法,争取到河池市油茶种培育基地落户巴马,由县国营民安林场负责实施,主要培育岑软系列油茶品种嫁接苗和岑溪软枝油茶实生苗等优质油茶苗,规模已达到每年可出圃油茶苗40万株,为巴马县发展油茶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提供了优质保障的苗木。

(2)建立油茶造林示范点。巴马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结合巴马生态旅游建设现状,全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步伐,先后在本县的那桃乡那桃村、那敏村,所略乡坡晚村、所圩村、局桑村、平六村,巴马镇设长村,百林乡阳春村建立了多个油茶示范林,每个示范点面积在300亩以上,通过油茶林示范点建立,调动了面上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3)制定优惠政策,集中资金扶持。巴马县在全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首先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近几年来,巴马县争取到中央、自治区拨给油茶专项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而且每年自治区林业厅另外安排新植油茶面积3000亩,每亩给予补助300元。凡在巴马县规划的三个区域内种植的油茶,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优先安排退耕还林指标。

(4)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从2010年以来,巴马县部分油茶林已进入衰产期,为了提高油茶林亩产产量,巴马县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对衰产油茶进行低产林改造。

(5)培植油茶产品加工企业。近几年来,巴马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三家以加工油茶产品为主的公司,其中有两家公司已采取经营模式:一种是公司承包租用群众土地自种油茶,自产自销;一种是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油茶,生产出的油茶籽全部由公司收购。通过这样运作,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不但有效保证公司原材料供应充足,而且给巴马油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八)浙江省常山

常山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是全省西大门,全县总面积1099km2。常山是“中国油茶之乡”,素有“浙西绿色油库”之美称,有2000余年的油茶栽培史。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江华在芳村区(现芳村镇)召开油茶生产座谈会,提出把常山建成油茶基地县;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棉油糖会议上询问过常山油茶生产情况;2001年,常山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2007年“常山山茶油”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浙江首个“地理标志”保护品牌,2010年获得国家证明商标的管理使用,2016年成为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浙江常山县有棵清末的“油茶大王”,株高5.5m,占地64m2,年产茶籽最高可达250多千克,产茶油约17kg。全县油茶总种植面积28万亩,常年油茶籽产量4900余t,茶油1300余t,占全省总产量的16.7%,衢州市总产量的41.6%,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浙江省首位。油茶总产值突破10亿元,油茶产业发展位居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

2016年12月8日,首届全国茶油文化节在常山开幕,成立了“山茶油价格交易中心”“油茶集散中心”“油茶交易中心”。2018年1月6日,中国·常山油茶博览会正式开幕,常山也成为“全国油茶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常山县被授予“浙江省山茶油及食用植物油质量检验中心”牌子,这是浙江省内首家山茶油及食用植物油的专业质检机构。

(九)安徽省舒城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是一个集山区、丘陵、平原为一体的半山区县。全县林业用地147.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8%。舒城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油茶籽产量达到2.1万t,茶油产量5000t,产值近6亿元。获批“舒城山茶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舒城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山库区的支柱产业,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朝着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经济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加快推进油茶基地建设步伐,2009年以来,舒城县在围绕油茶产业发展模式与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在生产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进了油茶基地建设的步伐,也提高了基地建设质量。其主要做法是:

(1)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力推进企业办油茶基地。2009年,舒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创新油茶发展机制的四条政策措施:一是鼓励规模经营。充分运用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办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林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油茶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油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四是培育种植大户。大力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兴办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2)部门协作齐推进,区域治理与油茶基地建设相结合。把小流域治理工程与油茶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是舒城县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成功模式。县水利与林业部门密切协作,在山地丘陵区利用小流域治理工程规划营建油茶林基地。施工中,先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利用工程治理措施基本完成造林整地,再按照油茶造林技术要求对造林地整理后实施造林,造林后由企业或大户承包经营管理。

(3)引导与扶持并举,培育油茶种植大户。舒城县委、县政府把培育油茶种植大户作为推进油茶基地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来打造,极力引导和鼓励林农以及其他有志发展油茶生产者大力开展油茶种植,县政府对发展油茶基地项目资金直接扶持到大户。

(4)自主互助联合,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组织。随着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舒城县油茶产区的林农逐步走向自主联合、互助合作的油茶生产发展之路,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舒城县已有新源茶油专业合作社和利民油茶专业合作社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组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导下,林农之间实行联户种植经营,在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由专业合作组织统一提供服务,避免了无序竞争、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了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油茶生产发挥了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舒城县油茶产业的发展。

(十)江西省上饶县

2001年,江西省上饶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www.daowen.com)

上饶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部,怀玉山脉东南部,南北为山区,中部为冲积平原和侵蚀低丘,地貌呈马鞍形,位于东经117°41′~118°14′,北纬27°58′~28°50′之间,东西宽45km,南北长132km,全县土地总面积336.9万亩,其中有林业用地面积241万亩,林业用地中,油茶林76.5万亩,占全县面积22.7%,林业用地面积的31.7%。

上饶县现有76.5万亩油茶林,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分布3万亩以上的乡镇有:湖村、清水、煌固、华坛山、望仙、枫岭头、郑坊、石人、尊桥、黄沙岭等镇(乡)。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的品种类型。目前,上饶县的油茶,根据形态特征、成熟期的早迟,可分为红皮大桃、青皮大桃、珍珠子、寒露子、霜降子、立冬子等品种类型,均属白花油茶。此外,在五府山、华坛山、三清山等高海拔的地方,分布了少量的红花油茶。2001年前后,江西省华富红花有限公司通过采种,培育了大量的红花油茶苗木,在华坛山镇的姚山分场以及望仙乡的新丰林场等高海拔的地方栽植。

上饶现有年加工500t以上茶油的加工企业5家,以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作为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精制油1000t,加工毛茶油2000t,产值达9800万元。产品种类主要有:有机山茶油、红花茶油、食用茶油、茶粕等。

(十一)福建省浦城县

2009年5月7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福建省浦城县为“中国油茶之乡”,并颁发匾牌和证书。浦城县现有油茶林面积13.5万亩,居南平地区之首。浦城县系山区,气候宜人,适合油茶树生长。据考证,浦城县有着悠久的油茶种植历史,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油茶树是当地农民喜好的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良好渠道。2009年前后,浦城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列为重点特色产业来抓,成立县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8年,该县完成油茶低产林分改造5000亩,建立5个油茶林示范基地,年产茶籽10560t,产茶油2640t,产值13500万元。

(十二)广东省连南县

2007年,连南县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连南是少数民族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北回归线以北,辖7个镇(三江、寨岗、大麦山、香坪、大坪、涡水、三排)71个村居委会,是瑶族聚居县,县城设在三江镇。

2012年连南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实现基础教育历史性跨越。2010年实施由财政补贴的全民医保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平均寿命达71岁;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县城面积扩展7倍多,2011年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12年全县通车里程达798.4km;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农村饮水难题,农村群众基本用上干净自来水;森林覆盖率79.3%,2011年被授予“省林业生态县”称号。连南县人民有着悠久的种植油茶历史,不论是婚丧喜庆,还是亲友之间走访,茶油都是必备的礼品,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种茶油的农户很难见到。

(十三)湖北省麻城市

经中国经济林协会考察评审,湖北省麻城市被正式认定为“中国油茶之乡”。这是湖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

麻城市油茶栽培历史悠久,人工栽培已有近400年。2009年,全市共有油茶种植面积31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8.7万亩,年产茶油175万kg,是湖北省油茶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市)。全市有10个油茶优良品系先后被省林业局审定和认定为全省油茶优良品种,有3项油茶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十四)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油茶生产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油茶生产发展迅猛,1958年,油茶产籽创造了历史纪录,产量高达195万kg,为国家提供了40万kg茶油,居全国1100个县级油茶县产量的第二位。玉屏因而获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奖牌。

玉屏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是湘黔两省交界之地。20世纪80年代开始,玉屏侗族自治县立足于资源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油茶、板栗等特色经济林的产业化之路。2016年,该县油茶面积达13.5万亩,茶籽年总产量达1600t,居贵州省铜仁地区第一位;在大龙、朱家场等油茶专业乡、村,人均油茶林面积达2亩之多,人均油茶纯收入190多元,占年总收入的11%左右。长期以来,油茶一直是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玉屏油茶主要分布于舞阳河两岸的田坪镇、大龙镇、朱家场镇、平溪镇和新店乡5个乡镇,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根据成熟期又可分为“寒露子”、“霜降子”、“立冬子”等几个农家品种。长期以来,贵州农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铜仁地区有关科研单位在玉屏开展油茶丰产栽培和良种选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提高玉屏油茶良种化栽培与生产管理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油茶及其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油茶经营收入,玉屏油茶加工业应运而生,而且还经历了从简单的人工原始压榨到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的过程。目前,全县现有加工和销售企业11家,其中国有1家,乡企、民营10家,年加工能力(茶油1000t),销售总产值1200万元,创利税300多万元,全县从事油茶加工与销售的人员达300余人。玉屏林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玉屏油茶加工行业的骨干企业,该公司产品“林大牌”精炼茶油是使用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经过重力压榨并反复过滤得来。该品牌茶油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因而有效地保证了“茶油纯天然”的价值。“林大牌”精炼茶油除主销本省和湖南、广东等地之外,还远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

(十五)云南腾冲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西邻缅甸,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北与泸水县相邻。地处东经98°05′~98°45′、北纬24°38′~25°52′,国土面积5845km2。市区距省会昆明606km,距缅甸密支那200km,距印度雷多602km,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腾冲市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0.7%,横贯全境的高黎贡山,物种丰富,种类繁多,誉为“物种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A级保护区。腾冲市属热带季风气候,集大陆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为一体,冬春天气晴朗,气候暖和,夏秋晴雨相兼,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降雨量为1531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

腾冲红花油茶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腾冲红花油茶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腾冲红花油茶种植规模已超过4.5万hm2,挂果面积近5000hm2,鲜茶果产量逾1200kg、产值逾65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南亚及国内。

腾冲红花油茶品种独特,茶果产量高,种仁含油率和干籽出油率高,盛果期单株产量高达100kg以上。用腾冲红花油茶籽加工的腾冲红花油茶油澄清透明、耐储藏、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E、山茶苷、油酸和亚麻酸。

(十六)湖南省祁阳县

祁阳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中上游,面积2538km2,人口106.6万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故乡。2004年,祁阳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

祁阳县历来以盛产优质茶油闻名全国,素有湘南“天然油库”之美称;是湖南省茶油主产区之一,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42.77万亩。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2003年以来,祁阳县委、县政府在该县20个乡镇实行行政首长任期责任制,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任期三年内必须完成辖区所有油茶林的锄抚工作。2004年,该县又拨付50万元专项经费,引进油茶新品种,对低残、老化油茶林实行品种改良。仅2003年,该县就有1.5万人次的乡镇、林业干部参与油茶垦抚,全年完成任务面积15.38万亩。著名的“金浩”茶油生产地就坐落在祁阳县城郊。

(十七)湖南省攸县

2004年,攸县荣膺“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攸县盛产油茶,素有“湘东油库”之称,栽培历史悠久。清嘉庆年间,广东、福建大批移民在攸东山区垦荒营造油茶林,是攸县大面积造林的最早记录。民国时期,攸县有成片纯油茶林近20万亩,年产油9200担。新中国成立后,油茶生产进一步发展。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油茶林36.75万亩,投产面积30.87万亩,年产茶油1100t,是湖南省油茶基地县之一。主要栽培品种以“霜降籽”为主,还有少量的“寒露籽”和“珍珠籽”等类型,既是经济树种,又可作庭院观赏树种。其中有一种“薄壳香”油茶,早在1965年就被国家林业部定名为“攸县油茶”。

攸县油茶是1960年在上云桥公社江南大队(今上云桥镇江南村)发现的一种野生油茶,主要成片分布在上云桥镇江南村和瑶塘村,当时称之为“薄壳香茶油”。经中国林业科学院胡先啸教授鉴定,命名为“攸县油茶”,1981年,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认定该物种应为长瓣短柱茶,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其主要特点是:株型紧凑,耐瘠薄、早熟、抗油茶炭疽病、果皮薄、出籽率高、油质好。每100kg鲜果出籽70kg,此普通油茶高1倍左右,干籽含油率45%~55%,全籽出油率为28%~36%,比普通油茶高8%~10%,缺点是果实成熟期前后可相差40天,至1985年,已有18个省市引种,少量输送越南、尼泊尔等国家试种。

(十八)湖北省阳新县

2009年,湖北省阳新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该县还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油茶生产示范县。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油茶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2009年前后,在中央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阳新县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品种选育、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茶油加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9年,该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7.5万亩,成为湖北省油茶主产区之一;成功选育出“米茶”和“桐茶”两个优良品种,并通过了优良品种审定;油茶容器育苗面积由50亩扩大到400亩;种苗培育量由100万株发展到1000万株;全县已建成1000亩以上的基地3处,500亩以上的基地6处,100亩以上的基地11处,油茶生产已经粗具规模。

(十九)广东省兴宁市

2009年,广东省兴宁市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获此称号的广东省尚属首家。

油茶种植、加工是兴宁山区的传统产业。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明朝起,兴宁就有农户零星种植油茶,采摘茶果土法榨油用于婴儿消毒、护肤、食用等。20世纪50年代,兴宁油茶面积达5万多亩,当时的罗浮镇还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唯一的油茶实习基地。1962年,国家林业部在罗浮镇召开中南五省油茶生产现场会。鼓励发展油茶种植。1991年,全省油茶低改现场会在兴宁召开后,兴宁的油茶种植得到较快发展,至1996年种植面积达90000多亩。

2009年底,兴宁市委、市政府对油茶发展高度重视,把油茶生产列入现代农业发展八大基地之一,专门成立了现代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补助农户购买茶苗、油茶基地建设、种植技术推广、加工工艺创新等,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着力扶持从事油茶加工的龙头企业,有效地调动起群众从事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并将油茶生产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转变为产业化模式,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把油茶产业打造为该市农业支柱产业。

2009年,该市油茶种植面积15.6万亩。其中500亩以上规模的种植专业户由2005年前的一户增加到现在的23户;2008年该市油茶挂果面积11万亩,茶果总产量2.2万t,油茶总产值1.1亿元人民币,油茶种植户收入得到明显增加。2008年,兴宁市成功引进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兴宁办油茶加工厂,首期年产茶油5000t,茶粕1.5万t。

(二十)福建省福安市

2013年福建省福安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这是福安油茶产业继2013年2月“福安油茶油”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后,获得的又一张“国”字号殊荣。

福建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福安油茶也曾被开国领导人周恩来总理誉为“绿色油库”的百年产业,正开启发展的黄金年代。

(1)“抱团”发展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经营

福安现有油茶林面积14.8万亩,年产茶油800t,其面积产量均居福建省之首。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政策等原因,该产业一度低迷,众多油茶林因此处于放任状态,成了一方沉眠的“金矿”。

2013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油茶产业愈发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把油茶产业发展起来。国家林业局还出台一系列扶持举措,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抢抓契机,福安迅速组建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福安市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意见》,设立扶持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年内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对新造油茶林每亩给予补助600元、油茶低产林改造垦复每亩补助150元,支持新造油茶林和低产油茶林改造5万亩,让福安油茶产业发展的春天又一次到来。

至2013年,福安已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42家,经营油茶总面积6万多亩;建成优良品系采穗圃3个,年可产穗条100万条,建立育苗基地5个,年培育无性系油茶苗木600万株;建立油茶种植科技示范基地8个、科技示范片15片、科技示范户100多户,用典型引路,带动群众全面推广。同时,福安还承担“油茶优良单株选育”、“油茶良种与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十多项油茶科研项目,从良种选育到油茶全果利用展开全方位科学研究,并成功选育出一批油茶良种在全省推广。通过转化科研成果、科技典型示范,福安油茶平均亩产油提升至13.2kg,高产林每亩产油可达30kg以上,油茶集约经营水平日益提升。

在复兴油茶产业中,福安还积极引进茶油加工企业,并制定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在征地审批、基地建设、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支持,筑“暖巢”、壮“筋骨”,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绿坤农林是近几年福安崛起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斥资1500万元在溪柄仙洋里的生产厂房迅速建成,并以欧盟生产工艺标准,引入现代化的油茶原籽物理冷榨精炼生产线,年可加工油茶油1200t。去年年底至今,企业油茶油产品已成功开拓福州、天津、北京等地市场,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福安已落户乾龙生物、岳秀农林等油茶加工企业15家,设计茶油加工能力5000t,产品涵盖3大系列20多个品种,年创产值6亿元。其中,已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2家。福安油茶生产由此串起了一条从良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种植到技术研发、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福安另一成功的经验,就是农民抱团发展,综合利用林地。在福安溪潭镇王里村,100多位油茶农“抱团”成立月斗山油茶种植合作社,发展良种油茶基地1000多亩。利用林下土地,社员们套种了800多亩太子参、生姜、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仅太子参一项,2012年就收入60多万元。

到目前,福安茶农几乎都在自己的油茶林下套种药材、食用菌、花卉、农作,养殖家禽、家畜等多种因地制宜的套种、养殖,在油茶林间发展三叶青、太子参、金银花、金线莲等中药材,有的种植花生、大豆、玉米、马铃薯,还有的养鸡、羊等禽畜。

(二十一)福建省尤溪县

尤溪是福建省山区第一大县,别称沈溪。位于福建三明市东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经北,全境面积3422km2,人口4.5万人。2009年,尤溪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这个县现有油茶林面积20.28万亩,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约10%。仅油茶一项,这个县的种植户户均收入1000多元。

尤溪县把种植高产高效油茶林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2008年县财政安排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农户种植、基础投入等,通过以奖代补、小额贷款、山林承包等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种植油茶积极性。他们把油茶产业列为八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积极引导农民走油茶科学种植管理道路,聘请江西林科院、三明学院的专家、教授,采取集中授课、现场点评、互相观摩等办法,组织乡、村两级干部、林技员、种植大户多批次培训,去年受训人数达1800多人次,并编印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油茶改造技术要领》、《油茶改造技术标准》、《油茶林生产年事表》各1000多份,发放到农户手中。这个县还建立了30多个高产油茶基地和油茶无性系繁殖基地,先后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及省林科院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目前,全县首期5000亩油茶林得到了改造和品种改良,每亩比改造前多产茶籽60kg。

同时,尤溪县引导油茶精深加工,带动油茶产业化发展。作为油茶龙头企业的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积极引进油茶优良品种,在蒋坑村、新洋村、蕉坑村等建立千亩油茶林示范基地,为示范基地农户免费提供新的优良油茶种苗达3.5万多株,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油茶林面积1.2万多亩。其生产开发的“沈郎乡牌”山茶籽油荣获国家有机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双认证证书,打响品牌,形成了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县发展油茶种植户达5000多户,去年农户增收850多万元。

(二十二)福建省大田县

大田县号称“岩城”,可想而知“石头”不少。大田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境内还有少量清末栽植的老油茶林。2014年,大田县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20世纪20年代,大田县采用育林基金补助油茶发展,育苗每百株补助0.5元,造林每亩补助5元,油茶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回升,油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早兴公社则是远近闻名的万亩油茶基地,1972年,早兴有油茶林10968亩,年产茶油40多吨,油茶收入占当地农业总产值35%。1974年9月,时任早兴大队书记卢作聚出席全国油茶科技协作会议;1975年1月,他又参加国务院棉、油、糖、麻、烟会议;1975年6月,早兴公社林业员杨本玲出席全国油茶生产经验交流会。

1979年,大田县油茶产量首次达到300t。1982年,全县油茶面积突破10万亩,之后,由于投入不足,茶园管理水平粗放,压榨工艺较低,市场销售不畅,大田油茶产业走了下坡路。2003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群众经营油茶积极性高涨,低产油茶林经改造,茶籽产量明显提高。

2008年11月,省林业厅下文确认大田县为国家、省两级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茶农们更是用心种植油茶,一个个精品油茶园、油茶村在大田涌现。

现在,大田已成为“中国油茶之乡”。全县现有油茶林15.3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61%,已投产14.3万亩,年总产值近亿元。

(二十三)广东省平远县

平远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2010年,平远县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平远县历史上有种油茶的习惯,20世纪60年代,兴办了油茶林场和油茶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平远油茶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油茶实际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1976年,平远县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26个油茶生产重点县之一,1983年再次被列为全省9个重点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2005年,平远县油茶丰产林示范项目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第四批全国林业标准化项目之一。2008年,平远荣获“油茶丰产林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平远油茶种植已由过去零星分散转向基地化、规模化,加工由传统转向现代,产品由单一转向多元,经营由自给自足型的农产品转向市场化品牌商品,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17.1万亩,年产茶油1100t,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