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油茶文化:传承千年的饮食经验

中国历史上的油茶文化:传承千年的饮食经验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期间,在一些油茶生产区,油茶生产较明末又有发展。与此同时,《三农纪》、晚清江西省地方性小型农书《抚郡农产考略》中都有有关“楂”的记载,也都是指油茶。进一步辨析了油茶独有的特征。在古代油茶文献的记载中,湖南的油茶栽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历史上的油茶文化:传承千年的饮食经验

油茶虽原产中国,明代以前却很少有文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本叫《三农纪》的书中提到“《山海经》谓之员木”,但是今天流传下来的《山海经》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花》中写道:“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这应该是对油茶较早的记述。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关于油茶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比如福建《建阳县志》就详细地描摹了油茶的形态:“树类茗实而稍高大,皮有淡黄粉,花开白色,亦类茗。实似茗实而稍大,白露时熟。实既落,随即开花,盖其花实在树足一周岁也。实可压油俗所谓茶油即此也。”这一段文字不仅阐明了油茶连年花果的特点,还细致地区分了油茶与茶树的区别。《农政全书·树艺》对明末时期民间在油茶选种、育苗、移栽诸方面作过记述:“秋间收子时,简取大者,掘地作一小奋,勿令及泉,用沙子和子置密中,至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栽”。可见,明后期人们就已经掌握培育油茶幼苗的技术,人工种植油茶。

清初期间,在一些油茶生产区,油茶生产较明末又有发展。茶油贸易幵始出现。《宜春县志·商业志》载:“油业亦为宜春土产一大宗,出产惟大西路最广”。据民国《宜春县志》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宜春县署告令:“勤民垦复茶种,间有未垦荒山,添种茶、麻、竹、木,严禁偷盗,以兴林业”。又据《醴陵县志》载:“各乡种茶树者益多,占全县林场五分之一,茶球有大包子、珍珠子之别,县产多为大包子,又有赣州包者,球色红,壳比大包子薄。”根据这些地方志的记述,清代中后期,南方丘陵山区开始出现大面积的人工种植的油茶林,油茶产业在南方丘陵山地蓬勃发展起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田少山多的山民,为南方大片贫瘠地区的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www.daowen.com)

清代人们把油茶称为“楂”。如清代农书《群芳谱·木谱卷二》记载:“楂,橡栗之属,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树易成,材亦坚韧。实如橡斗,无刺。”与此同时,《三农纪》、晚清江西省地方性小型农书《抚郡农产考略》中都有有关“楂”的记载,也都是指油茶。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二“山茶”词条中,引《农政全书》关于“楂”的记载后加按语说:“按:楂即今油茶,花叶皆同茶花,惟结实如油桐子,无斗无刺,非橡属;《农政全书》误以为槠,足不至湘楚章赣,目未见满山如雪,丛树成畦,而以书茶为非,固有愧老圃矣。”进一步辨析了油茶独有的特征。

在古代油茶文献的记载中,湖南的油茶栽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代,栽培油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和湖南。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也记下了当时江西、湖南的油茶栽培情况:“山茶子作油,江西、湖南利用甚溥……崇岗高岭,无不垦伐,一望矮林,几无杂木。”同治十年湖南《安化县志》也记载了湖南种植油茶的情况:“(油茶)有大小二种,大者高丈数尺,实大如雪梨;小者高六七尺,实大如果栗。”由此可见,人们赐予湖南“油茶之乡”的美名,名不虚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