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现况分析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现况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吉林省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吉林省的水土流失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虎、豹回归成为吉林生态建设成就的突出标志。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现况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五年来,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29项,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30多个,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逐渐解决,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吉林省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建设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造林等方面。

1.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16年吉林省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52.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0个,面积达110.7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43.8%,占辖区面积比重达13.5%。

表3.11 2007—2016年吉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2.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陆续启动了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范围包括全省除延边州的延吉市、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珲春市、汪清县外的全部县(市、区),计划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40万亩。截至2016年,已完成我省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157.91万亩,近十年来累计封山育林121.21万亩。

表3.1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3.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取得显著进展

西部地区重要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通过开展“河湖连通”“引霍入向”“引察济向”“引嫩入莫”等重点湿地补水工程,有效恢复了湿地;积极开展退耕还湿工程。2014年开始,吉林省林业厅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湿地补贴政策的支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开展了退耕还湿、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同时,还帮助保护区内的乡镇村屯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移民安置计划顺利进行。2015年向海地区共涉及移民安置466户、1162人,恢复湿地4700公顷。退化湿地得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2016年初,全省落实草原禁牧休牧面积1232.96万亩,西部草原植被呈现良好的恢复势头,35%的碱斑得到有效恢复,草原裸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原景观明显改善,可利用草原面积达到4378.99千公顷,草原总面积达到了5842千公顷,当年新增种草面积达到193.99千公顷,累计种草保留面积达到579.89千公顷。

表3.13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4.荒漠生态系统整体恶化趋势逐步遏制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吉林省共有较大型的侵蚀沟6万多条。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土层变薄,地力减退,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风力侵蚀使草原和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加剧了洪旱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测算,吉林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厘米,土壤流失速度是成土速度的上百倍,吉林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辖区面积25.7%。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少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省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十年来共治理水流域85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05.8千公顷。经过治理的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粮食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粮食稳步增产。据统计,经过治理的坡耕地每亩粮食增产150公斤左右。2017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吉林省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68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0.20亿吨。到2030年,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98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0.60亿吨。吉林省的水土流失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表3.14 2007—2016年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www.daowen.com)

5.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加强

实施了《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确定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6个优先区域和26个优先行动。长白松、东北红豆杉、野山参等珍稀植物有所增加,东北虎、豹、原麝、梅花鹿、马鹿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得到较大增长,白鹤种群数量已占全球数量的90%以上,黑熊、野猪等种群数量增长1倍以上。虎、豹回归成为吉林生态建设成就的突出标志。2016年吉林省为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打造吉林省生态品牌,研究制定《吉林省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地建设要求及技术指南》,启动中部梅花鹿、双辽白鹤、抚松越橘、珲春东北虎、镇赉白鹤、长白山中华秋沙鸭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建设。2017年,为加强我省“东有虎豹、中有梅花鹿、西有白鹤”生态地标的保护,我省在总结伊通、东丰、磐石等地梅花鹿保护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生态系统的提升。

6.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逐渐加强

2017年,按照《吉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所提出的要求,吉林省相继完成了多点位的土壤、噪声、农业面源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现今已有1136个土壤点位、2287个噪声、13个农业面源和15个地膜残留点位得到了监测。与此同时,在国控重点和省级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系统。2018 年底将实现我省生态环境监测要素、行业的全覆盖,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

7.生态治理投入逐渐加大

2007—2016年,吉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大幅提升,由2007年的80308万元提升至2016年的9840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28%,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163707万元。早期,在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额最高,甚至在东北振兴初期,废水治理投资要高于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治理投资之和。在2008年治理废水投资达到了最高的48802万元,但2009年后,随着空气污染的显现,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国家和地区对空气污染治理大幅加强,废水治理投入大幅下降,当年的投入仅有废气治理投入的55.7%,降至26959万元,至2016年更是降至910万元,仅是废气治理投入的1.9%。在2014年废气治理投入达到了最高的153382万元,随后两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势影响,投资有所下降,但在2016年仍达到了48397万元,显著高于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治理投入。固体废物治理的投资一直不高,2004年达到1867万元,在2016年仅有35万元。此外,由于数据限制,仅有2011年以前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数据,从中可以看出,2004年的项目数最高,达到了263个,随后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在不断上升,但项目数量却有所减少,表明污染治理投资更加的集中,更加的有针对性(见表3.15)。从吉林省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投入方面看,吉林省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见表3.16),综合前述吉林省对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来看,投资增加,人员录用稳定,说明吉林省是比较注重管理效率的。

表3.15 吉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入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表3.16 吉林省环境保护机构及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2004—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