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一)早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代表性理论主要是配第定理、魁奈的“纯产品学说”、亚当·斯密的产业结构思想和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1.配第定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是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问题的。他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即商业比制造业、制造业比农业的附加值高,并举例说明,当时的荷兰人民的收入要大大高于欧洲其他国家,因其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商业。配第揭示了由于从事不同产业所造成的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称为配第定理。配第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在1958年和1966年分别发表的《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中均提出了“纯产品学说”,提出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划分。将社会阶层结构分为了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其中,生产阶级是指从事农业可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指通过地租和赋税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不生产阶级指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揭示了阶级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展示了一个产业结构研究的新视角。
3.亚当·斯密的产业结构思想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产业分工、资本用途、资本作用和资本投入顺序等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带来了劳动力技巧的提升,减少了因工作转化而造成的工作时间的损失,促使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相应的,产业分工增进了产业生产技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时,带来了社会普遍富裕。亚当·斯密还认为,资本是用以获取、制造、运输和分散社会每年所需消耗的原生产物,通过对资本用途的分析,亚当·斯密提出了一国经济是由农业(矿业、渔业)、工业(制造业)、运输业、批发业和零售业构成。由于,农业和制造业在增加劳动生产量、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国民储蓄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上存在更高的作用能力,因而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于农业和制造业。同时,亚当·斯密还提出了依据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不同,资本投资产业的顺序应遵循农业、工业、国际贸易业的顺序进行投资。亚当·斯密的研究和发现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4.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就是通过两大部类生产的均衡,其中任何一个部类的产业部门如果出现了生产过剩,就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积累条件下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实现新的均衡。该理论的提出,揭示了产业结构平衡的客观规律。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国有资本的运用,发挥国有经济的引导带动作用,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部门平衡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理论(www.daowen.com)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所形成的现代产业结构理论,为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可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和开放型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封闭型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该理论主要涉及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受产业收入弹性差异及投资回报率的影响,造成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重新分布。
霍夫曼定理。该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霍夫曼认为,各国工业化发展具有相同趋势,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开放型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考虑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涉理论主要有赫克、俄林所提出的要素禀赋论、筱原三代平所提出的动态比较成本说、赤松要所提出的雁形形态论、钱纳里所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等。
要素禀赋论。赫克、俄林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源丰富的产品,并进口资源缺乏的产品。由要素禀赋理论又进一步引申出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即国际贸易使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逐渐缩小,并趋于相同。该理论为建立外向型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态比较成本说。筱原三代平于1955年提出的动态比较成本说,强调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认为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且国家的干预和政府的支持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因而,政府应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同样,政府的干预和要素资源的开发等措施也可以改变一国的比较成本,但是比较成本的改变必须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依存,并发展合理的贸易结构,产能增加优势产业的自由贸易程度。可以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相互适应及其动态的合理化是增强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且,筱原三代平还建议优先发展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雁形形态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的雁形形态论指出,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可以使得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通过进口和消化先进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进而使得先行国家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从而缩短了后进国家这一雁形发展过程。
工业化阶段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在1968年通过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用以分析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是固定的,而产业结构会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变化,对外贸易中的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得以实现。该理论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