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敬亲尊师”的社会,在封建社会,许多家庭都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家中。历代帝王也都是以“孝子”自居,有的皇帝更是以“孝”为谥号。
在古代中国,一个人若是不孝顺父母,他不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可能会被官府责罚。现代社会,读过“二十四孝”故事的人已经不多了,当然,“二十四孝”故事有其历史局限性,有些故事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些孝行则属于愚孝。我们现代人应该积极、辩证地看待这些故事,不要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而是应该吸取其精华,悟出其中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孝道美德,践行孝道义务,做一个孝敬长辈的人。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长辈都没有孝心,很难相信他会对别人有爱心,对事业有忠诚,因此,这种人也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家庭体系和家庭关系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变化,植根于家庭的“孝”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大多早出晚归,甚至与父母在不同的城市,在此意义上,形成了很多“空巢家庭”。于是,子女的孝大多只体现在物质满足上,愉悦父母这一精神层面的“孝道”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出现了缺失。也许,我们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尽了孝心,然而,父母在想什么、他们有些什么烦恼、他们又有怎样的心愿?你都知道吗?我们看到,住在高档社区的老人一样没有幸福感,这是为什么?单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填补老人内心的空虚,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从老人的真正需求入手,也许才是儿女的孝顺之道。
再说尊重师长。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而“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都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重。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www.daowen.com)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居里夫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留下了许多尊师重教的佳话。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也是毛泽东的老师,毛泽东对徐特立老师一直很敬重。1937年,当徐特立六十寿诞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给老师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其实,孝亲敬老与尊师重道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其核心内涵都是要求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传道授业之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一定孝亲尊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