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人同行,必有所学:徐复观向熊十力求教新唯识论的故事

三人同行,必有所学:徐复观向熊十力求教新唯识论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被很多人们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徐复观和熊十力都是鄂东黄冈人,这一年,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在信里,熊十力除讲了一番为人治学的道理外,还说到后生对前辈要有礼貌,批评徐复观来信字迹潦草,诚意不足。

三人同行,必有所学:徐复观向熊十力求教新唯识论的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被很多人们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生不应当自满,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知识。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每个人都有特长,我们应当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自己。

现实中,一部分人取得了一丁点成就之后就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这类人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他们不但学不到任何知识,而且,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裂痕。

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的朋友、周围的同事、上司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时,周围的老员工已经在这个行业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只要我们虚心求教,大多数的同事都会教给我一些知识。

一个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人际交往却能为人们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明智的人应当利用这些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扩大自己的视野。

熊十力是我国著名的儒学大师,学界流传过一个他“骂人”的故事。

1943年,对陆军少将徐复观来说,是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成为新儒学大师熊十力的弟子。徐复观和熊十力都是鄂东黄冈人,这一年,徐复观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正好,熊十力也在重庆梁簌溟先生主持的勉仁书院教书。徐复观便试着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过了几天,熊十力便给他回了信。在信里,熊十力除讲了一番为人治学的道理外,还说到后生对前辈要有礼貌,批评徐复观来信字迹潦草,诚意不足。徐复观立即去信道歉。

经过几次通信后,熊十力约徐复观来书院面谈。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时,身着陆军少将军服,这次会面,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自己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然而,徐复观对熊十力的指点不以为然,说这本书他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说自己已经读完了《读通鉴论》。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这一骂不要紧,竟骂出了一位现代新儒家。“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番痛快淋漓的痛骂,骂得自我感觉良好的陆军少将呆立当场,狼狈不堪,半天回不过味来。(www.daowen.com)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起这一番痛骂,还满怀深情地写道:“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他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幸运的是,熊十力的“骂”让徐复观大彻大悟,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开始虚心学习,受益终身。遗憾的是,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明白这个道理,一直狂妄自大,最终什么也学不到,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范仲淹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范仲淹就称李泰伯为自己的老师。

最好的老师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注意留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习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如果你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做得比他们更好,你就有机会跟他们一样出类拔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