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审计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审计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传统的审计体制和审计手段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监管要求,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实效显得尤为迫切。加强内部审计,对提升信贷资产质量、防范案件损失、降低被处罚概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维护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有着重大意义。

商业银行审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传统的审计体制和审计手段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监管要求,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实效显得尤为迫切。加强内部审计,对提升信贷资产质量、防范案件损失、降低被处罚概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维护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有着重大意义。

(一)资产质量持续下滑对审计质量提出新要求

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强化经济资本约束、适应外部监管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贷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部分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逐渐显现,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增大。近几年,中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统计年报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年攀升,严重侵蚀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

从外部环境看,物价保持高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增大,系统性风险上升。受市场波动加剧,流动性紧缩,利率汇率攀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基本面不容乐观。同时,银行业也面临着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和商业模式转变等多重压力;传统行业规模过大,“两高一剩”行业将进行深度调整和更广范围的治理;部分区域、行业和客户不良贷款逐步暴露,并逐渐在产业链、担保圈中蔓延,极易引发行业性、区域性风险。同时,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不断深化,环保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力,客户违约概率上升。此外,银行监管要求日趋细致,监管规则更加具体,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核心的信贷监管更加严格。

从内部环境看,商业银行风险与内控管理基础薄弱,缺乏集中、统一、协调的内控管理机制,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信贷经营理念相对滞后,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手段还没有真正发挥效用,过度授信、贷款垒大户等现象仍较突出,简单粗放的业务发展理念、“规模偏好”“速度情结”“重贷轻管”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部分银行对信用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应对措施乏力;客户准入门槛低、调查不细不实、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信贷管理基础薄弱,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区域信用风险管控问题突出;信贷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对新增不良信用的处罚不严,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信贷队伍建设滞后,前后台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部分人员尽职履责意识不强,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不高,由此引发的违规支用、挪用信贷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解决信贷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保持业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改进和强化内部审计质量,增强对信贷风险识别、计量和处置能力,坚持风险关口前移,严格做实内部审计和责任追究,遏制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势头。

(二)违法违规案件频发对审计质量提出新挑战

当前,商业银行案件风险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多重挑战。

1.外部经济环境依旧复杂多变

近年来,受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投放等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市场流动性过紧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受信贷扩张动力不足、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并未转变为真实的实体经济需求,不法分子套取骗取银行资金的外部诱因依然存在。同时,国内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市场风险容易传导至银行系统,诱发挪用资金、骗贷盗存、欺诈等案件的发生。(www.daowen.com)

2.从内部审计和各类监督检查情况看

近年来商业银行组织开展的风险审计、内部控制评价、“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案件风险排查发现问题中,涉及柜面业务操作、财务费用列支、信用卡分期、自助设备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部分银行内部员工通过个人账户过渡客户资金、参与民间融资,有的还与企业发生大额非正常资金往来,甚至内外勾结盗取资金,已经成为诱发案件的重要原因,风险隐患极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频繁发生的违规违法案件,危害巨大,特别是大案要案的发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市场形象和社会声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违规案件和风险事件频发,不仅使银行蒙受财产、资金、声誉方面的重大损失,而且败坏风气,严重损害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侵蚀整个银行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这也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合规意识看,加强合规管理的政策措施从总部到基层传导存在层层衰减现象,个别机构重指标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个别机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从“三道”防线建设看,“第一道防线”的业务管理部门对基层管控力不足,检查监督质量不高,贴身监督、就近监督的优势未充分体现,业务一线操作岗位合规履职不到位,基层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发生;“第二道防线”的风险合规部门受限于队伍、资源投入不足,基本处于疲于应对状态,牵头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尤其分支行检查监督体系存在弱化倾向,自查自纠、自我改进能力无法持续提升;“第三道防线”的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有限,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审计频次尚未适应内外部形势和要求。

从管理手段看,对违法违规行为监测管理,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现场审计检查。依托大数据的监测分析刚刚起步,机制建设、人才培养、系统研发、模型创新等都需大力推进,特别是合规要求未能有效嵌入业务系统,对重要风险点硬性约束不够,合规管理有效性、内部审计质量仍需提高。

(三)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对审计质量提出新任务

根据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规范和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定期收集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或事项、被审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等资料进行初步评估,并综合利用各种内外部渠道信息,进行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和交叉验证,持续、动态监测、分析各类风险状况并按规定程序和频率开展现场审计,前瞻性地预警、提示重要风险,从组织保障、规章制度、产品工具、考核指标、业务操作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整改完善建议并督促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风险隐患化解到位。因此,审计水平的高低、审计成效的优劣不再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单方面的自我评价、自说自话,也不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之间的“二人转”,而是要经过内部评估和内部复审复议的考验,并面对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人民银行、财专办等外部监管部门的严格检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不仅是外部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审计价值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