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区域创新产业互动体系的方向

构建区域创新产业互动体系的方向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上海应进一步考虑提升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个中心”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的科创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在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层面充分释放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开放红利”。上海在促进长江经济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同提升方面可发挥一系列重要作用。其一是以国家、区域、省市重大工程与项目为抓手,促进在沪国企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源。

构建区域创新产业互动体系的方向

(一)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建构

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政策协同应以区域的产业结构特性为主要建构基础。在总体上应关注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良性互动,形成“共同但有区别”的产业政策协同体系。具体而言,应高度关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以产业政策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沿江区域的快速、合理发展,着力提升11省市的整体技术研发水平,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在政策的设定上,应根据相关文件,引导高技术产业在各城市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以政策的引领作用,引导支持沿江省市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开展制造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进而推动沿江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上海的高科技产业政策设定,应关注与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程度低导致区域创新链延伸度不足的问题,引导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咨询、信息、会展等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先进服务业(APS)的服务范围和辐射范围,制定有利于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进而以政策设定提升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联动深度。同时,上海应进一步考虑提升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个中心”建设对长江经济带的科创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在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层面充分释放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开放红利”。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创新,应高度重视激发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弥补技术创新短板。上海在促进长江经济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同提升方面可发挥一系列重要作用。其一是以国家、区域、省市重大工程与项目为抓手,促进在沪国企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源。发挥国企对于赶超型创新项目优势,激发内在创新活力,使国企在沿江各城市中的国家重大项目与工程技术发展中承担创新发展主力军作用。其二是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总部落地上海,发挥第三代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对区域的带动作用。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集中了较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上海以“反向创新”“离岸创新”“开放创新”“技术共享”等原则为核心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建设经验,有助于兄弟城市为研发中心提供国民待遇,支持其承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其与国内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通过项目支持和政策配套,支持其更好地发展壮大,对沿江区域的整体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对全球提供最前沿的技术输出和服务。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扩大外企本地化研发与应用规模,与本土企业形成互动,扩大溢出效应。其三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成为长江经济带“草根创新”的主力军。上海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使沿江城市的民营企业也参与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进而使长江经济带的民营企业在重大产业和行业技术方面形成快速发展的态势,引领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www.daowen.com)

(三)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共建

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跨区域合作,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创新与创新型产业合作的突破点。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国家长江经济带规划的相应出台,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产业合作迎来重要的机遇,但由于各地区区位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较大,在产业合作方面遇到较大困难。由于高科技产业园的发展目标较为一致,且容易基于创新链形成互动体系,有助于克服各地区区位不同、经济发展要素条件不同带来的产业合作障碍。因此,长江经济带应以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为平台,建立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打造全区域内的完整创新链和产业链

上海在促进长江经济带高科技产业园区共建方面有独特优势。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引领的高科技开发区共建已经进入跨省区发展的新阶段,在沪高科技开发区对外的共建项目大力推进。上海与南通、海宁、湖州盐城广德等城市共建了一系列高技术产业园区和研发中心。上海应在长江经济带城市间进一步扩展成功的园区合作模式,推进基于产业集聚+产业分工+产业链细分+区域分工特性的区域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