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上海: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界定综合欧美的大都市连绵带产业协同互动模式的发展经验,创新型中心城市是城市连绵带的经济发展核心,也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和产业化实现平台。与国际典型创新中心城市相对照,无论从传统上还是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上海毫无疑义地具有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牢固地位。

上海: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产业协同发展方向

(一)上海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界定

综合欧美的大都市连绵带产业协同互动模式的发展经验,创新型中心城市是城市连绵带的经济发展核心,也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和产业化实现平台。参照欧美大都市连绵带及大都市区的创新中心城市发展特点,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城市、国际科创资源集聚辐射中心,以及区域创新资源产业化的核心服务平台。其核心任务在于,以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及区域创新枢纽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建构产业横向分工与多中心网络化融合的产业协作互动模式,提升区域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区域网络协同的模式选择上,应考虑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主体属性和特点,采取以中心城市与区域重点城市政府间互动为基础,适应产业链-创新链双重网络塑造需求,整合市场主体、创新主体、行政主体、社会主体的多层次协作模式。

与国际典型创新中心城市相对照,无论从传统上还是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上海毫无疑义地具有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牢固地位。从价值链分析的视角考察,跨国公司以及国内企业总部管理、金融运营、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进驻上海,上海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功能已非常明确。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依托既有人才优势、技术能力以及先进制造业基础,上海必然应成为区域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空间主体,代表中国占领全球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和新兴的全球生产网络技术控制和标准制定中心。这是上海创新中心发展的最高战略,是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无可替代的。

(二)国际经验对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机制建构的主要借鉴

1.推动跨区域产业集群式发展,建立具有实质性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

国际大都市连绵带产业协同创新的核心就是要使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网络,实现“产学研”真正的一体化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不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具体机构的单独促进,而是转变为对整个合作创新网络的集体促进。因此,上海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也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从以往对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具体园区的传统思维,转变为对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有实质性关联和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的支持。扶持的目的是真正推动相关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和激烈碰撞,实现创新。二是全面统筹区域内的战略性资源(如自贸区、综合配套改革、迪士尼等国家战略或国际性大项目)及优势产业,推动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的整合,建立跨区域联盟,建成“广域创新网络”,使“创新链”得以在更大空间上整合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www.daowen.com)

2.建立区域开放式创新体系:扩大创新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区域创新集群协同的开放性是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精髓。欧美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协同也高度依托创新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特别是与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流动,从而提升创新的效率、来源与多样性。上海的区域性创新-产业协调能力的基础在于全球性的创新集聚能力,以及城市国际化特性与创新资源的巨大融合潜力。因此,上海发挥自身全球城市的独特优势,推动区域创新要素与国际化流量配置能力的有效结合,这将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化能级与辐射力,进而在国际化进程中促进区域产业协同体系的建设。

3.塑造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和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各类产业-创新专业化服务平台

美国大都市连绵区的产业协同实践中,城市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区域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更多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能力。联邦、州一级提供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企业培育、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和开展职业教育(包括开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因此,上海应关注服务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物理环境营造和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形成各类产业-创新类专业服务平台,包括面向长江经济带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领域的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针对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