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市区已成为各类型先进制造业最主要的集聚区域,对于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就业、技术水平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大都市先进制造业空间集聚倾向与产业协同的主要特性和发展趋势。
(一)先进制造业在大都市区的集聚态势与空间分布
1.大都市区成为各类型先进制造业的最主要集聚区域
美国大都市区,特别是大型大都市区以及大都市区的中心县,集聚了绝大多数的先进制造业就业量。同时,美国几乎全部高科技制造业的就业者都集中在上述区域。这种状况显示出,大都市区能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优势,特别对于高科技制造业而言,这种优势尤为明显。2001—2005年,美国大都市区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增长了12.5%,超过了同期大都市GDP增速1.4个百分点。从就业层面看,2010年,美国大都市区提供了79.5%的制造业就业,其中,100个最大都市区贡献了58.5%的份额。从分类上看,2010年全美78.6%的普通高科技制造业就业与95%的尖端高科技制造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
2.先进制造业向大型大都市区集聚
从整体上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水平越高,在空间类型上越倾向于集聚在大型大都市区,在具体方位上则倾向于集聚在大都市区的中心县。这种科技水平与空间的集中性呈正相关的特点,其原因在于大都市区拥有产业集群所必需的教育、研发、咨询、工程服务条件,同时具备企业与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大都市区的制造业专业化趋势
1.大都市区的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专业化程度是衡量区域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尽管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1980年以来,美国各大都市区在制造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却得到不断提升。2010年,有163个大都市区制造业在整体就业中的比例为国家平均水平的1.05倍,84个大都市区具有中度专业化制造业(前述比例为1.5倍),40个大都市区的制造业水平为高度专业化(前述比例为1.9)。高制造业专业水平的都市区数量提升的现象表明,尽管美国国家层面的制造业就业在大量减少,但相较于1980年而言,2010年大都市区对于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大幅增加,这个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科技产业的大都市区的专业化划分极为明显
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各大都市区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明显。以制药、计算机与电子、航空航天三大高科技产业为例,上述产业在大都市区的分布差异性十分明显。在美国有52个大都市区在制药方面为中度专业化水平,62个大都市区在计算机与电子方面达到这一水平,航空航天产业则有44个大都市区达到中度专业化。但没有一个大都市区同时在上述三个产业方面均达到中度专业化水平。只有25个大都市区同时在2个领域达到上述水平。高科技产业的这种地方性差异表明,相关产业在技能、研发与供应链需求方面差异很大,所以使各产业之间趋向于空间的分离。美国大都市区在制定吸引、保留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时,往往以这些产业的差异为出发点进行考量,并非以先进程度作为扶持的依据。
(三)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1.大都市区具备多样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美国有2/3的大都市区表现出先进制造业方面的集群性。相关研究将制造业集群分为六大类,每一类中具有一个“核心”(anchor)产业。这六类集群分别是计算机与电子、交通装备、低工资制造业、化工、机械与食品产业。在美国366个大都市区中,有237个拥有至少一个上述类别的制造业集群。其他未能拥有上述六类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大都市区中,也几乎都有分散化的制造业就业。(www.daowen.com)
2.产业集群性质与区域优势紧密相连
美国南部与中西部大都市区的飞机、列车、汽车、船舶集群,中西部的机械制造业带,以及南部的化工走廊等集群,其形成均建基于其本地的制造业专业化优势。波士顿、圣何塞等信息技术中心,尽管以软件、研发与信息技术服务闻名于世,仍然在计算机与电子制造业方面表现强劲。这个现象说明上述信息技术中心仍然需要与信息服务相近的制造业环节。
(四)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特征
1.大都市区制造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传统的观点认为,制造业企业需保证一定的体量以达成规模效应。但美国大都市区的制造业企业平均雇员数仅为57.4人,大部分企业可归类为“小型”企业范畴。不同大都市区与不同类型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则差异明显。美国制造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区是田纳西州的金斯波特(Kingsport),为203.6人;最小的是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为9.1人。东北部的大都市区平均企业规模最大,为65人;西部的规模最小,为49.6人。100个最大都市区制造业工厂平均雇员为57.8人。
对于美国制造业而言,企业规模关乎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由于中小型企业主要负责设计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制造业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这些企业的努力。但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缺乏正规的研发能力,在制造效率与其他创新领域处于劣势。因此,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的大都市区,若采取措施协助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高创新与生产效率,将大为受益。
2.劳动力结构升级趋势显著
美国大都市区的劳动力结构在近10年中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对应全球化与快速技术进步的挑战,制造业带大都市区的企业开始应用自动化机械取代人力,同时将劳动密集型部分转移到海外,这使得区域制造业劳动力数量缩水。这种状况使得制造业企业更加依赖于高技能工人以及先进技术,以与全球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从而形成区域制造业劳动力中的“技能提升”(up-skilling)趋势,并使得对于技能培训的需求迅速提高。随着制造业振兴计划对于高科技创新要素的关注,大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对于高技能制造以及程序管理能力的需求迅速提升,而对于低技能人工制造岗位的需求则持续下降。
(五)先进制造业在大都市区层面的“离心化”空间流动趋势
在总体趋势上,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先进制造业“去大都市区化”(demetropolitanization)的趋势得到一定抑制,但相关产业在大都市区内的空间离心化(decentralization)趋势仍值得关注。从就业角度看,制造业就业从大都市区中心县向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高密度的城区环境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制造业集群的空间离心化会损害美国制造领域的竞争更努力。因此,制造业就业从大都市区的高密度区域以及中心县向外转移的长期趋势也开始得到州与大都市区政府的关注。
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都市区的制造业就业下降快于非大都市区。100个最大都市区的制造业就业下降幅度高于较小的都市区。在21世纪头10年中,制造业就业的去大都市区化趋势出现了暂时的停止。在制造业就业下降比率方面,无论是全部大都市区还是大型大都市区,该比率均与美国的平均水平相当。但在2010年,制造业就业从大都市区外流的趋势再次出现。这种就业外流的趋势在大都市区的中心县格外明显。2000—2010年,大都市区中心县的制造业就业减少比率为33.9%,基本与美国平均水平相当,但外围县的减少比率仅为29.3%。当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制造业就业都逃离大都市区。1980年至2011年第四季度,大都市区中高端高科技制造业就业减少率低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而非大都市区中,上述行业的就业下降量则更为严重。
这种制造业就业的长期离心化与去大都市区化趋势,由诸多原因造成。这些因素包括:运输费用不断下降;公共部门对高速公路的资金扶持;制造业主希望规避中心区“棕色地带”的环境补偿费用;城市与郊区在工厂用地方面更为严格的区域用途管制;企业主规避大都市区与中心县更为强大的工会力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