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基础一是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在经济规模上看,长江经济带14个主要城市中GDP超过1万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重庆、武汉、成都和杭州。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保持较强劲发展态势,经济带动作用较强。二是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二)上海在长江经济城市带中产业优势分析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明显。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基础与优势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基础

一是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长江经济带历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在中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12-8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主要14个城市GDP年均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速度(6.7%)。其中有4个城市GDP年均增速超过了10%,分别为贵阳、重庆、合肥宁波。在经济规模上看,长江经济带14个主要城市中GDP超过1万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重庆、武汉、成都和杭州。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保持较强劲发展态势,经济带动作用较强。

表12-8 2015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规模和增速

资料来源:各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是长江经济带重点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工业走廊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长江经济带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3以上,水稻油菜籽、淡水产品等重点农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化工、钢铁冶金、轻纺服装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汇集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是中国现代产业最密集的优势地区之一。截至2013年,区域内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6家,占全国示范基地数量的41.5%;在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金融保险、航运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特色优势突出。这为长江经济科技创新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服务支撑。

三是上、中、下游城市经济发展呈现梯度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发展水平不均,其产业发展阶段由东向西呈现后工业化到工业化的产业空间态势,下游地区处于高梯度的顶部,上游地区处于经济梯度的中低位置。其中: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工业最发达地区,部分重要的工业和企业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比重高,高科技产业发达,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长三角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上海先进制造业发达,为全国承担“大型客机”“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数控机床核电等多项科技重大项目,同时生产服务业发达,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杭州重视电子商务发展,建立了中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苏州的纳米光伏、云计算、氮化镓、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光伏产业在电池片、组件、控制系统等方面形成齐全的产业链;纳米产业成为全球八大区域创新中心之一;医疗器械产业在植入治疗、影像诊断、医学信息等高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物医药产业在小核酸药物、纳米生物医药、抗体诊断等领域跻身国际前沿。中游地区产业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在扩大传统制造业基础上,不断推进产业的创新驱动与优化升级。武汉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环保业等五大行业,其行业产值均超千亿元。长沙的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24个,新药研发成果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5位。上游地区产业相对薄弱,但在汽车、成套设备制造、通信设备等传统产业上具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后发优势明显,产业发展迅速。重庆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全国每生产8辆新车,就有1辆由重庆制造,年均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了年产值7 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成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突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软件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贵阳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数据之都”,建立大数据交易所

四是科技创新活跃,高新技术产业领先发展。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方向。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资源丰富,集中了全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500家,涌现了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保密通信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长江经济带研发投入成效显著,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3.9%、44.3%、50%,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各城市创新活动活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产业重点各不相同。如:上海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六大子产业;南京致力发展软件、现代通信、新型光电、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力自动化与设备、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交通、航空航天等十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武汉主要产业集中于电子信息领域,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市高新产值比重达到26.43%,先进制造领域(占41.84%)、新材料领域(占10.19%)都具有一定发展优势;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行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上海在长江经济城市带中产业优势分析(www.daowen.com)

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明显。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为6.4∶46.9∶44.7,总体呈现二产比重>三产比重>一产比重的结构特点。上海三次产业比为0.5∶34.7∶64.8,第三产业领先第二产业近30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二产比重>一产比重,高级化趋势明显。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等蓬勃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发达不仅和长江经济带城市形成差别化发展,也能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

二是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上海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工业基础雄厚,先进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处于长江经济带领先地位。2014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 237.1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6个重点发展制造业行业产值为21 841.95亿元,占比高达67.8%。上海在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产值的同时,更重视产业的优化升级,上海市先后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推进大飞机、机器人、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大型客机首架机机体对接并进入首飞准备阶段,支线飞机交付运营,联影医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体现了上海先进制造业领先水平。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上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成果。2014年,上海以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 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7%;包括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 648.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4%;新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个,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46%。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上海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和科技计划,上海在大飞机、4G通信、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一批前期部署的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4G通信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基本完成,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布局稳步推进,“海洋石油721”大型深水物探船交付。启动实施《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联盟建设。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伴随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支持。2014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加值为9 0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工业,达到38.6%,较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0%。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建成33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每平方千米土地年营业收入达到317亿元。上海以延伸服务、提升价值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领域的“交钥匙”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加快知识集成并向行业用户扩散,打造国内总集成总承包模式、业务和服务创新的高地。上海以满足需求、提高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关键领域的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发展第三方研发设计服务,支持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集聚了一批世界级的研发设计企业和机构。

五是科技创新拉动明显。2014年,上海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果涌现、质量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2014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95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66%,在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中比例最高。2014年,上海有54项(人)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4篇,占全国总数的26.0%。同时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等离子体刻蚀设备、200毫米SOI晶圆生产线、40纳米北斗导航芯片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加快突破和产业化。围绕钍基熔盐堆、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重点方向,研究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北斗卫星导航、文化科技融合、新能源汽车、高温超导和崇明生态岛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