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协同创新:探析与研究综述

区域协同创新:探析与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跟进性研究。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包含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和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两个方面。而且,由于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认识还有待深入,如何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协同创新活动,以及考虑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区域协同创新:探析与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由经济学视角向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视角转变,考察和分析创新主体及其创新网络、创新系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自组织机理、形成条件和演进特征,重点研究区域创新的内外交流和合作。部分学者研究发现:集群吸收能力以及知识流动性等是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前,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的探求、理论体系的构建、区域内部协同创新机制机理的分析以及区域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等方面。

(一)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构成理论基础研究

国内外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侧重各有不同。国外学者注重内部机制机理的分析与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的探索,而国内学者则更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探索。部分学者从创新网络探讨建立区域创新系统,Eeonomides(1996)认为创新网络是在一定的地理区间内以创新为目的的横向联系为主的多主体参与、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创新系统。部分学者侧重跨区域创新合作,认为大区域创新以培育区域协同创新优势为重点,从单个区域的创新转向跨区域创新(白津夫,2013)。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生产环节的协同整合,促进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确保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优势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级阶段(薛霞,2015)。范斐、杜德斌(2015)根据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构的内涵,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能力五个方面构造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的指标体系,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发现中国的区域创新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整体综合创新能力东、中、西阶梯分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且地带间的综合创新能力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构成要素研究

就国外学者研究而言,Wiig(1995)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对创新活动进行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部门、进行创新产品生产的企业群、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教育组织、对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最后还包括提供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Cooke(1997)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大学、技能培训组织、研究机构、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开发机构、公共及私人资金组织、企业及与创新相关的非企业组织。这些组织之间存在着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投资的流动、权威或领导的流动等。

中国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跟进性研究。胡志坚(1999)在《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一文中认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内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网络系统。张敦福等(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四个相互关联、互相协调的主要组成部分。陈晓红,解海涛(2006)认为,协同创新体系不仅在于主体要素,更重要的是在于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www.daowen.com)

关于政府在区域合作和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Thorgren等(2009)指出,政府制定的相关激励政策有利于知识的溢出,以此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然而,也有些文献指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相对比较微小,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下,是机制而不是政府管制变得更为重要(Cooke&Leydesdorff,2006)。协同创新要求提升地方政府的组织能力,即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协议和机制促进区域持续创新(Meijers,2005)。然而,上述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分析层面,缺乏运用实证方法关注协同环境与微观企业创新。

(三)区域协同创新相关评价研究

一是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界定不统一,导致构建了不同视角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Pierre Barbaroux(2012)认为,协同创新能力包含异质创新资源选择和连接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自适应治理能力。王海建(2012)认为,协同创新能力包含协同意识、创新意识、对自己有清晰的角色定位、互动沟通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的界定不同,导致不同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孟宪文、丁晋中、李惠(2009)从人员协同、外部协同和协同效应等方面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王大伟(2011)从协同创新要素入手,通过对协同创新要素的逐步筛选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包含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和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Togar M.Simatupang(2005)从信息共享、决策同步和合作激励三个方面构建了协同创新指标体系。Fan Decheng(2009)从环境、投入、产出、合作机制和效应等方面入手,建立产学研技术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爱琴、陈红(2009)从知识共享、网络能力、创新绩效入手,构建了产学研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刚(2011)从创新能力、协同性、收益性和客户满意度入手,建立了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路正南等(2013)在对产业链协同绩效内涵解释的基础上,以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空间链四个维度,构建光伏产业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现有对于协同创新评价已有了一些方法和工具,但是还是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评价需要。上述各种协同创新评价方法各有其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协同创新指标体系。总的来说,协同创新评价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开拓的初期阶段。而且,由于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认识还有待深入,如何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协同创新活动,以及考虑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