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园区企业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
在张江22分园中,以制造业为主要生产功能的园区数量占绝对优势。自中美贸易摩擦乃至全球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就呈现出广泛的严重恶化,生产总值增速下滑;叠加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波及影响,国内制造企业发展危机并存。
制造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全球行业景气周期进入尾声,制造业发展需求萎缩:全球经济增长延续疲软状态,全球工业景气回落;国际市场动荡不断,各行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投资环境。二是逆全球化对产业供应链与消费市场影响显著;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逆全球化事件频繁,对产品供应链形成冲击;财政政策、贸易摩擦使不同终端消费市场表现各异。三是几乎全行业受国内外发展大环境影响明显:进出口出现不同程度收缩;资源约束力增加、环保和安全压力增加致使企业运行压力不断增大。
(二)以“两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推手
面对全球贸易秩序及制造业产业链深刻变化,张江各分园应主动把握机遇,寻求“两业融合”途径,提升产业竞争力。
1.全面提升制造业精益化水平
从工业化自身演进的规律来看,遵循着自动化—精益化—智能化的发展顺序,没有走完精益化道路的工业化是不完整的工业化,也没有条件实现高度智能化,更无法做到与服务业的过程性融合。
“十四五”时期,实现“两业融合”发展首先应全面解决制造业的精益化生产问题。精益化是“两业融合”的门槛性条件。精益化生产要求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因而也是倒逼园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提升的最有效手段。
2.兼顾高地与公地、平衡价值链与供应链
张江22分园中,有许多高起点建设的园区(如早期的金桥园、漕河泾园,后期的临港园)一直以来都将建设功能性高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与“两业融合”高地有关的功能性任务涵盖了上海市发展的“四大功能”与“五个中心”;而与“两业融合”公地有关的就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工业生态。高地与价值链相关,公地与供应链相连。
良好的工业生态是“两业融合”的推进器。一是确保园区制造业“精于制造”,形成不易撼动的过程创新绝对优势,以嵌入生产链的方式嵌入价值链和创新链。二是重视完善工业生态的协同性与开放性要求,在机制、体制安排上适时做出制度性调整。
(三)明晰园区发展重点
市经信委和发改委分别提出了先进制造业“3+6”规划结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3+4+X”规划结构。综合而言,上海市“十四五”时期的核心产业都是有明确共识的,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发改委还识别了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和开放性考虑的X个先导产业(第六代通信、智能机器人、氢能源、定制化医疗、新型海洋经济等);经信委识别的6个支柱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
1.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三大核心产业布局
从三大核心产业看,其关键技术集中突破领域(如集成电路的高端芯片领域)需要较多的承载区参加,以保证合力;产品应用性较强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医疗领域、生物医药的智慧医疗领域)与进入性门槛较低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的制造领域、生物医药的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也应布局在较多的承载区(见表5-7)。
表5-7 经信委的三大核心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续 表
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深耕型产业的重点高端环节(如高端芯片和生物医药的化学制药环节),应集中分布在产业基础好、综合竞争力强、制度供给充沛的少数生产型基地,如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松江园等。人工智能的定义比较宽泛,细分行业的进入门槛差别较大,可在22园中大多数园区展开。
三大核心产业的重点领域除了依托重点园区,还需依托重大的中心及平台。其中,在集成电路的关键环节,重点依托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在生物医药的关键环节,重点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在人工智能的关键环节,围绕基础理论、算法、算力、数据、应用技术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
表5-8 发改委的三大核心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续 表
2.上海市发改委“4+X”产业与上海市经信委“6”大产业的布局
“6”与“4+X”非完全重叠,但都涉及上海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产业部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材料。这些既是支柱型产业,又是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还有能源、海洋经济等兼具战略发展意图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导型产业的承载区应较为集中,重点布局在以下区域:综合竞争力特别强的园区(如张江核心园)、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的园区(如张江核心园、临港园)、一业特强的生产性园区(如嘉定园、临港园、宝山园、金山园)、制造基础较好的成熟型生产性园区(如漕河泾园、松江园、金桥园)、服务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生产性园区(如虹口园、陆家嘴园)。
(1)经信委确立了六大支柱产业(见表5-9):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
表5-9 经信委口径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其中,电子信息、汽车是发展了二十多年之久的老上海市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平台,发展重点是内部布局的更新换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关注5G及下一代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及超高清视频、智能终端、物联网及智能传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汽车产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移动出行。
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是近十多年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是体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都市型产业,其发展重点在于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超前布局。高端装备重点关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重点关注前沿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重点关注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健康产品、智慧健康服务;时尚消费品重点关注纺织服装、绿色食品、轻工、创意设计。
(2)发改委的“4+X”分为四大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和五大先导产业(第六代通信、智能机器人、氢能源、定制化医疗、新型海洋经济)(www.daowen.com)
四大重点的能源、装备、材料、数字聚焦现代产业的生产基础,应集中布局中具有环节优势的重点园区;五大先导产业的切口较小,都是未来上海可能实现率先突破的产业重点方向,张江科学城与特色园区应承接更多发展任务(见表5- 10、表5-11)。
表5-10 发改委口径四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内容
续 表
续 表
表5-11 发改委口径五大先导产业重点发展内容
续 表
(四)基于“心-城-园”能级分异部署形成“极-核-带”空间发展格局
1.张江科学城创新极
以张江科学城为创新极,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以及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核心产业,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开展源头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知识创新极。
2.核心园-临港园双核产业增长极
以张江核心园、临港园为双核产业高增长区域,打造技术-产业高地和产业-制度高地。充分利用核心园的技术和产业积累优势,以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和空间优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核心产业领域,以及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尽快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与关键核心产品的制造突破。
3.市区-近郊高技术服务产业带
以内环线及其周边的大学城(杨浦大学城、环同济设计带)、产业园[静安市北产业园、普陀中以创新园、长宁虹桥智谷、闵行紫竹园、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徐汇西岸(枫林湾/金融城/智慧谷)、浦江智谷产业园]为核心区域,近中心城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中介高技术服务产业带,为创新极、增长极与本地创新提供生产性服务。
4.近-远郊高端制造产业带
近郊高端产业制造带定位为高端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和增长点,其主要作用是串联起市域范围内的重点产业制造区、最为典型的是松江G60、浦东S20和S1沿线(含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金桥、祝桥)中部高端制造业发展轴,聚焦发展三大核心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成为市区生产性园区和研发基地的绵延地带。
远郊高端产业制造带定位于与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部分,包括嘉定、青浦、松江、金山等西部长三角沿线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轴,以及宝山、长兴岛、金桥、祝桥、临港、奉贤等东部沿海高端制造业开放发展轴。其主要作用是建立上海与周边区域的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服务于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5.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结合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布局,加大先进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供给。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的开放进程,落实“非禁即入”,加大与国际通行的开放规则接轨,打造一流的现代服务软环境。二是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三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晰、功能配套完整的功能性园区。四是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现代服务领域的新业态。
(1)金融服务业方面
陆家嘴承担金融要素市场、总部金融、航运金融的功能;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等中心城区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新兴金融、外资金融、资产管理的作用;张江核心区、徐汇区、杨浦区等科创功能较为突出的园区发挥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小微金融作用;长宁区、虹桥商务区、青浦区等具有重要枢纽区域,发展会展金融、贸易金融、物流金融、金融培训等。
(2)生产性服务业方面
中心城区多提供非银金融专业服务、专业中介服务、培训教育服务;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科创重镇,主要引领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维修、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嘉定、宝山、金山等专业化园区,主攻细分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枢纽型区域提供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见表5-12)。
表5-12 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情况
续 表
续 表
6.以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促进与园区联动
服务国家战略、抓住产业机遇,通过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带动相关园区的积极参与和能级提升。针对产业基础提升、共性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升级等,组织实施五个系统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四个专项工程。在系统工程与专项功能内部,细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产业转型示范、重点生产线建设、配套体系培育、“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组织项目联合实施,协同推进工程进展。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关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工程,重点进行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工程包含集成电路“1+4”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生物医药平台,聚焦三大核心产业领域。其中,张江核心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包含5G网络、高性能计算设施、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和在线教育,以专业特色园区发挥特长为主(见表5-13)。
表5-13 重大工程重点执行园区分析
续 表
7.辅助保障性措施支持
辅助保障性措施涵盖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空间布局、营商环境、部门联动、空间联动6个重要方面(见表5-14)。在组织管理上,要确保组织主体市场化、服务体系集成化,完善权力实施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推进园区商事制度改革。在政策保障上,加强新形势下的政策引导,加大人才、产业支持、税收优惠、产权保护的政策供给,进行“一园一策”、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尝试,在自贸区、综保区、示范区政策上实现突破。在空间布局上,融入“园-区-市-区域”产业空间体系,处理好“园中园”关系,推进存量土地高效利用,形成配合产城功能融合的空间组合。在营商环境上,形成园区服务品牌,加强产业生态建设,创新招商模式,引进硬核项目。在部门联动上,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的部门协作,建立园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市级统筹、管委会协调、分园管理。在空间联动上,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的园区协作,推进分园发展规划、政策实施、行政审批联动,统筹规划分园产业发展用地、环保和能耗指标。
表5-14 园区发展保障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