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江科学城:探索科技城市发展

张江科学城:探索科技城市发展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江科学城的前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根据2017年发布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科学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拓展纳入康桥工业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目前,张江科学城拥有企业2万余家。发展至今,张江科学城科创特征日趋明显。其中,张江科学城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几乎都集中在张江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探索科技城市发展

张江科学城的前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历经1992年建园、1999年聚焦、2011—2012年扩园、2014年并入自贸区、2016年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至2017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科学城致力于建设成为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并将目标定为努力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千米,规划范围为北至龙东大道,东至外环-沪芦高速,南至下盐公路,西至罗山路-沪奉高速,是浦东新区中部南北创新走廊与上海东西城市发展主轴的交会节点,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与创新区位条件。

根据2017年发布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科学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拓展纳入康桥工业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截至目前,内部板块现已形成北、中、南三大科创要素集群。北部板块在原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实验室核心区,集聚大科学设施(如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上海超算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中部板块依托康桥工业园区,结合孙桥科创区域和李政道研究所,集聚国际一流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南部板块结合国际医学园区,形成以医疗为特色的国际院校、研究所集群。其中,南部板块国际医学园区已逐步形成南部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以高端医疗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际医学园区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谷。

此外,张江科学城还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如交大张江科学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中心等;聚集了一大批众创空间,拥有五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张江国际众创孵化集聚区、张江传奇创业广场、张江国创中心、张江南区众创集聚区、长泰商圈),旨在引进和培育高端孵化机构。

目前,张江科学城拥有企业2万余家。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国内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2019年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入占上海市总收入的61%。在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优势明显,形成完整创新链,2019年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占上海市总收入的20%。在人工智能领域,芯片研发基础层和市场应用开发两端发力,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发展至今,张江科学城科创特征日趋明显。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中心核心载体,张江科学城已集聚光子、生命科学天文物理等多个重大科学设施以及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平台,世界一流大科学设施集群初具规模;高端产业不断提速,园区向城区转变进程不断加快,“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已实现两轮启动。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科学城的引领发展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张江科学城的核心发展区,各主要产业的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收、从业人员素质均具有绝对优势。2018年,其主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 171、471和358家;配套服务业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企业数量分别达到413、352和103家。其中,张江科学城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几乎都集中在张江科学城。

(二)国际医学园区:优势/特色明显的专业性园区(www.daowen.com)

国际医学园区主导产业结构清晰、特色突出,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且首位度极高。2018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实缴税金、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占科学城相关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52.24%、54.64%、56.77%、71.17%、62.71%和56.74%。配套服务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人员结构方面表现最好,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到81.58%。此外,批发零售业也初具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巨大、创新失败概率大、技术门槛高等特征,企业规模集聚还未成形,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比,效率和效益还偏低。此外,相关配套服务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金融、住宿餐饮等相关配套企业数过少,产城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三)康桥工业园:能级有待提高的产业配套发展区

康桥工业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发展较为均衡。配套服务业方面,除高端的金融业不涉及外,其他类型的服务业都已小有规模。

相比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医学园区,康桥工业园的产业特色还不突出,没有独具优势的主导产业。新一代息技术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从事制造环节的企业较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不到10%,主营产品以电子配件为主;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在规模上还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在配套方面,企业类型以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住宿业为主,发展效益也偏低;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商业服务和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要素吸引和集聚能力较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