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主观个人能力、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跨学科对知识的综合要求等原因,使得本书的研究存在局限,有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
(1)本书兼顾整体产业层面与企业个体层面的研究,虽然讨论了整体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在实证验证过程中两个研究是分离的,这样做虽然在企业层面丰富了样本行业,解决了产业层面研究的结构效度的问题。但是无法就两者之间国际化的互动,以及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产业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与微观个体所处的局部特征来共同探讨同一个产业创新网络中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国际化互动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影响。
(2)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协作研发网络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时,由于搜集一个产业的数据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未来得及将其他产业的数据进行整理,因此仅以我国汽车产业为样本进行研究,使得产业层面的研究结论缺乏结构效度。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收集到其他产业的数据的基础上,比较不同产业网络国际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本书的研究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www.daowen.com)
(3)在企业层面的研究中,本书结合访谈以及成熟量表题项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背景下的知识吸收能力量表进行了改进,由于一家企业只能作为一个样本,且问卷对样本企业所在行业、企业性质、企业的国际交往,以及填写人员的职位有很高要求,所以没有对量表进行严格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吸收能力量表的开发过程。
(4)在研究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的演进过程时,虽然提及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创新国际化战略,但在产业层面的实证研究时,由于难以获得口径一致的中国汽车产业海外专利申请数据,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过程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拟通过德温特、USPTO等国外的专利信息来源,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行为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