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发现

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发现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化对于不同形式的创新类型影响程度不同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强于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

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发现

5.4.5.1 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的三阶段

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的过程来看,其国际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跨国公司与外资企业逐渐出现在东道国的产业网络中,跨国公司采用群体迁移的方式与原来母国上下游企业一起迁移,在东道国的技术创新网络中形成界限清晰的国际化子网络,子网之中的企业紧密创新合作,但其技术创新子网的结网过程中很少纳入东道国的企业与机构;第二阶段,跨国公司与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发生经济连接关系和社会连接关系,与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形成生产网络,与东道国的中介及政府机构形成社会网络,但是很少与本地的企业与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缺乏技术创新知识交流;第三阶段,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的生产与创新网络,与东道国本地的子网建立联结,通过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合作以及与东道国企业结成技术创新联盟或标准联盟。

5.4.5.2 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衡量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的四个指标:国际化子网规模,国际化子网的相对规模,国际化联结数,国际化子网密度,对产业技术创新存在以下影响:

(1)国际化主体规模增长抑制东道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从知识溢出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产业创新网络中以专利、设计、新型产品、先进机器设备或新的工艺流程等为载体,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扩散,有助于东道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269],产业创新网络中国际化子网规模应该对产业自主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但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化子网绝对规模,还是国际化子网的相对规模对于产业自主创新、突破式产业技术创新以及渐进式产业技术创新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实证结果支持Haddad和Harrison(1993);Young(1998);何洁(2000);姜奇平(2004)等学者们提出的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抑制论”,跨国公司R&D机构的设立,导致了我国产业逆向技术溢出[270],抑制了自主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说明,跨国公司在华的R&D投资进行全球R&D资源配置是以维持与增强其全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并非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其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科技资源,作为竞争对手,外国公司必然在技术上进行封锁,市场上进行挤压。跨国公司介入东道国的产业网络的规模越大,吸纳东道国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本地人才的需求,吸收与本地相关的市场知识的需求,抢占本国企业的知识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大,最终导致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下降。

(2)国际化联结增长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显著

所有的8个模型都验证了国际化联结数量增长,能够为东道国产业技术创新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说明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或技术标准联盟,直接的合作能带来更有效率的知识转移。网络联结为双方提供了转移的隐秘性知识与粘滞知识的重要渠道,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知识只能通过建立国际化联结获得。(www.daowen.com)

(3)国际化子网密度演化对产业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

国际化子网密度决定了国际化子网中知识流动的效率与知识流动的质量,模型验证国际化子网密度对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说明进入到东道国的国际化主体,彼此之间合作越多,越有益于提升整个网络的知识溢出的质量与数量,提升模仿示范与竞争效应中知识转移的效率。

(4)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化对于不同形式的创新类型影响程度不同

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强于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其原因在与突破式创新新颖程度更高,需要更多的异质性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创新中面临的新难题,渐进式创新作为原来技术的改进与修正,其对多样化知识源的需求不高,一般在本地子网内部或组织内部即可满足。因此,产业创新网络的国际化的四个指标对于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其系数均大于渐进式技术创新。

5.4.5.3 研发人员的投入是影响自主产业创新的最显著因素

把研发人员投入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协整方程发现研发人员投入对于技术创新的正向效果相当显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研发人员投入,带来高于或相当于1%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突破式创新对研发人员投入的需求最为旺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政策倾斜、税收减免吸引国外研发中心转移,由于知识反向溢出效应的存在,并不能达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本地化R&D人员动态利用来自跨国公司的R&D投资以及跨国R&D信息与知识以进行本土化技术研发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人力资源培养能直接有效地提升技术创新产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