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进行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例如Narula和Santangelo(2009)从MERIT-CATI等专业数据库的联盟协议了解合作信息[242];Ahuja(2000)查找权威杂志或政府公告、公开出版物、咨询报告的相关信息;解学梅(2010)[243],钱锡红(2010)[244]等国内学者则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创新合作信息构建企业个体网络。以上网络构建方式各有优劣,专业数据库资料权威,但很难获得;自行在出版物上搜集有可能信息不完整,通过问卷搜集对问卷质量要求很高,容易出现自我报告的偏差。
利用专利信息构建创新网络是目前研究者们采用的较为普遍的作法,专利是知识的重要呈现形式,代表在技术领域的发现和创新,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追踪专利中所包含的信息,能够发现创新合作网络的构建基础以及知识流动的渠道与方式。Sternitzke等(2008)在对光电领域专利信息进行分析时,就综合采用了发明人、申请人、专利引用数据构建了可视化的创新网络图谱,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发明人网络位置对创新的影响[245]。
专利所透露出来的三种信息为构建创新网络提供了线索。
(1)共同发明人信息,依据共有发明人信息构建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Beaudry和Schiffauerova(2011)利用共同发明人信息构建了加拿大纳米技术发明者网络[246];Balconi通过分析1978—1999年间在EPO申请专利的30243个意大利籍发明人构建了关系网络[247];已有的研究表明,发明人合作的社会关系与知识流动存在着内在联系。
(2)专利引文信息,依据发明专利中申请人及审查员标注的参考引文,通过前向引用或后向引用构建知识网络。向西尧,蔡虹(2011)在考察电力系统跨国知识流动时,采用专利引用信息构建了显性知识溢出网络[248]。不足的是目前中国专利申请体系尚未包含对已有技术的引用状况,因此,利用中国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无法完成对基于专利的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系的考察。(www.daowen.com)
(3)联合申请人信息,联合申请专利是一种得到广泛采用的实证指标,陈伟等(2012)以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构建了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249];Guan和Chen(2012)利用联合发明专利信息构建起跨国合作创新网络[250]。主要反映组织间基于合作创新所带来的知识扩散,能更好表明组织间的协作研发关系,反映出较为重要的创新知识在组织间的共享和转移活动。
表5.1 专利信息与网络构建
资料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总的来说,共同发明人信息较难对组织间的合作进行考察,发明人尤其是国内的发明人重名现象也使得数据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专利引文数据在国内的知识产权数据库中无法查找,在研究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情况时信息获取较为困难。因此本书采用专利联合申请人数据来构建协作研发网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便利性,能更好地完整呈现产业创新网络的实际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