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的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化子网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高的国际化子网规模,尤其当国际化主体规模的增速超过本地子网规模的增速的时候,将伴随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负效应。具体体现为东道国研发资源被侵占、自主研发受到抑制、技术控制权转移等。
(1)国际化子网规模过度增长侵占了本地技术研发资源
Dunning(1994)指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为东道国提供技术和管理技能,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占用了东道国极为有限的研发资源,容易造成东道国人才的稀缺与外流[228]。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发展技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战略性研发资源的竞争。对比1988年到2009年高新技术统计年鉴中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人员与本土研发人员人数所占比例,发现在华的跨国研发人员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本土企业研发人员比例却一直在下降,从1998年的83%下降为2009年的不到40%,说明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源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本土企业研发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人力资源的流失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负向影响。另外,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管理经验对国内部分研究开发机构在研发项目投标中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使国内科研机构难以获得研究项目支助,其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功能难以发挥,有的研究机构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随着产业创新网络中国际化子网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资源被侵占,使当地自主研发能力受到削弱,对产业自主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
(2)国际化子网规模过度增长抑制东道国的自主研发行为
Klause(2003)指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本质是利润最大化,对能否产生利他的结果兴趣不大[229]。跨国公司是否允许正向溢出效应发生取决于他们共享外溢知识的机会成本以及阻止知识溢出的交易成本。伴随着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不断设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产业体系中形成的国际化子网规模日益扩大,节点之间形成了一个与全球知识资源对接的庞大知识网络,跨国公司对先进技术的敏感以及彼此畅通的知识转移渠道,使子网中的跨国企业能够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技术,抢占技术高地,提高技术壁垒,其产业技术研发的强势地位造成本地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主动权的丧失,形成对国际化子网知识溢出的依赖,有技术实力的当地公司,也会出于研发成本的考虑,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解决产业技术问题。潘菁和张佳荣(2012)测度出我国高技术企业的研发依存度指标逐年上升,10年间上升了近一倍,我国研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230]。(www.daowen.com)
(3)国际化子网规模过度增长削弱了本地企业的技术控制权
随着产业体系中国际化子网规模的扩大,外资公司与跨国公司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不断提升,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战略柔性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成为本地企业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使处于本地创新子网中以本土知识为基础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尽快与先进的产业技术对接,避免成为技术孤岛,少数本地企业会主动参与国际技术战略联盟,但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在联盟中的话语权较小,在获得一些知识转移的同时,反而失去原有的技术诀窍、技术专利的控制权,关于本土的适应性知识、市场知识大量地反向溢出,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联盟中严格控制技术溢出,本地企业因而面临自身技术的空心化,在产业链中位置也因为高端技术不足被固化在较低的位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231]。
综上所述,国际化子网规模过度增长使本地产业创新子网中的企业面临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更多的国外研发机构介入到东道国产学研技术创新链条中来,对东道国的技术资源进行争夺,造成本地研究机构人才与资金的流失,抑制本地的自主创新行为,削弱了本地产业体系的技术控制权,对产业技术创新起到负面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