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深入探讨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深入探讨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用品的滥用,畜禽粪便和残留农膜的管理不当,秸秆焚烧以及其他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等,都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呼声越来越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深入探讨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国外资金、技术和品种等现代农业要素的引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增长。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77.8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9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总量增长6.9倍。其中,出口额由159.7亿美元增长到7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总量增长4.5倍;进口额由118.1亿美元增长到12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0.0%,总量增长约10.2倍。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刘武兵和黄昕炎,2013)。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农业环境问题。2010年2月6日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TN)270.46万吨,总磷(TP)28.47万吨,分别占到全部排放量的43.71%、57.19%和67.27%,其他具体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整理得到。

农业污染具有面源,也就是非点源性特点。以水体污染为例,农业面源污染指可溶解的或固态的农业污染物在降水冲刷的作用下,从非特定的地点,通过径流过程汇入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因为面源污染的发生位置和地理位置不易识别,农业污染具有分散、模糊、不确定、多样化、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其预防、监测和治理都相对困难。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用品的滥用,畜禽粪便和残留农膜的管理不当,秸秆焚烧以及其他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等,都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污染的形成和加剧对农业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构成了较大威胁,主要造成以下几点问题:

(1)地下水遭受污染,部分水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美国环保局报告指出,大量的农田养分流失是造成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全国46%的河流和57%的湖泊受到农田径流的污染(崔健等,2006)。在欧洲发达国家的地表水中,农业磷污染排放所占的污染负荷比为24%~71%(全为民等,2002)。农业污染对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据对我国25个湖泊的调查显示,水体TN全部超过富营养化指标,92%的湖泊超过了TP的富营养化指标,比国际一般标准高出10倍或以上(司友斌等,2000)。由表1-2可见,五大湖泊和水库的农业面源污染TN平均贡献率约为73%,TP平均贡献率约为62%,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质,造成水资源紧缺和农业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阻碍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www.daowen.com)

表1-2 我国主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农业面源污染贡献率

资料来源:赵永宏等,2010。

(2)土壤受损,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环境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残留农膜的处理不当会造成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重金属过量沉积,酸碱平衡破坏。根据我国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展开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总体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土壤污染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恶化,降低土地生产力,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

(3)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农民利益

农药和兽药滥用导致的农残和兽残超标,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产品,不规范生产过程造成的农产品直接或间接污染是损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0%、92.5%、99.4%和92.8%。蔬菜产品监测合格率较2013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提高0.1%,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分别降低3.1%、0.3%和1.4%。农产品安全不仅与农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下降,会使我国在面对农产品进口国日益严苛的绿色壁垒时丧失比较优势,造成农产品出口的障碍。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生产成本上升,产量下降,进而削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它因各国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农业状况和比较优势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入世后,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问题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化治理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指出应以科技创新力量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呼声越来越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的关系,贸易开放对环境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环境管制对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专业化生产、污染产业转移、贸易模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环境政策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分析,自由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机制,有害物品贸易,自由贸易与跨国污染等(许士春,2006)。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和《农业协议》的实施,关于我国贸易与环境效应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范畴内的探讨较少。因此,通过对农产品贸易开放背景下我国农业环境效应的分析,构建一个合理、系统的理论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农产品贸易-农业环境问题的研究维度,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具有较为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农业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全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满足大量人口的农产品需求,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带来高收益高回报的同时,也引发了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水土流失严重和耕地面积减少等一系列威胁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源污染问题。本书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的内在关系、作用机制和效应构成进行了实证检验,测算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度水平,为我国相应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和方向。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