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贝洛克在1991年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城镇化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变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增长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是人口和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产业结构不断向城镇聚集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的。城镇的发展要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业部门向城市迁移与转化,工业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加速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的扩张,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如图2.5所示。
图2.5 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机制示意图
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需求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进而引起社会需求的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供给方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从而使技术水平得以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二、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聚集—扩散效应,使得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进而又引起就业结构的转变。人们将从田地里走出来,向工业产业部门以及服务行业寻求就业岗位。由此,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大大小小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聚集,加速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如图2.6所示。
图2.6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机理示意图
【注释】
[1]郭万达.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15.
[2]李悦.产业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9.
[3]赵儒煜,杨振凯.东北产业技术体系变革道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42.
[4]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40
[5]Simon Kuznets.National Income and Its Composition[M].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orporated,1941.
[6]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7]赵儒煜.后工业社会反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www.daowen.com)
[8]曹立.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18.
[9]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天府新论,2010(1):46—50.
[10]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67.
[11]赵儒煜.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J].社会科学辑刊,2018(1):55—66.
[12]引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1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6.
[14]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5.
[15]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8.
[16]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兴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1.
[1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9.
[18]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9]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20]波特尔·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M].逯宇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8.
[2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秋如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