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1 产业体系理论
产业体系是由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具有提升产业地位、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功能的有机整体。所谓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能够通过有效条件、支撑和保障,研发、制造、经营比较普遍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体系。[9]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指出了其核心要素和主要标志,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
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两个方面。这里的生产是广义概念,包括研发、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产业是同类产品生产单位的集合,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现代产业体系最终要体现在有竞争力的产品上,即体现在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上。高附加值的产品则是那些包含着较高的技术含量或文化底蕴,从而质量和效益均较高的产品。一般来说,高附加值来自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智力劳动,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这是决定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
现代产业体系由两大类产业组成:一类是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它们具有科技含量高、生产率上升快、需求收入弹性大、资源耗用少等特征,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另一类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了的传统产业。特定的产品总有其生命周期,而产业则不然,那些满足生产和生活基本需要的产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升级而不断扩展产品种类、改进产品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
少数企业的龙头地位、少数行业的领先性,都不能代表现代产业体系,只有将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普遍化,才能称得上是现代产业体系。对现代产业体系来说,研发、制造、营销三大环节缺一不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科技支撑,有人才、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保障。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那么现代产业就是在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现代服务、发达基础设施等现代生产要素支撑下的发展。
2.3.3.2 主导产业理论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实际上也是在该经济体的全体产业中,亦即在该经济体的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并承担经济增长主要拉动作用的产业。(www.daowen.com)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史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是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他最先对主导产业功能进行了明确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演进与经济发展部门的主导产业(对经济起主宰作用的产业)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一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开始,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最后促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其基本传导机制是:最先采用新技术的部门(主导产业部门)率先完成利润和财富的积累。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具有市场比较优势地位并迅速扩大市场等获得财富的积累。同时,采用新技术的部门又通过扩大对其他部门(非主导产业)产品的需求,将新技术的影响扩散到其他各个部门。主导产业通过这种带动和扩散作用(即前瞻和后顾影响),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2.3.3.3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相互联系。产业链包含着四个维度,分别是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产业链是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即以某种对接机制形成。这种对接机制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如图2.2所示,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社会分工程度、产业链发展程度和市场的交易程度。在图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逐渐加深。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由于社会分工是市场交易的起点。因此,起点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而是从C1点开始。市场交易A1在社会分工C1促进下进行,并形成较低形态的产业链B1;与之对接的B1又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即从C1演化到C2)……如此周而复始,推动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10]
图2.2 产业链的形成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