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法则主要探寻了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发现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5]2.3.2.2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反思在此之前,随着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服务部门比重不断上升,西方经济学界提出后工业化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工业化社会已经结束。相关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2.3.2.1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配第、魁奈等人的发现和研究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克拉克(1940)在威廉·配第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克拉克法则”。该法则主要探寻了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发现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因此又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4]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41)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法则”,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会不断上升。随之,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这一趋势到一定阶段时即趋于稳定。[5]

2.3.2.2 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反思(www.daowen.com)

在此之前,随着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服务部门比重不断上升,西方经济学界提出后工业化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工业化社会已经结束。相关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丹尼尔·贝尔(1973)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6]

对此,赵儒煜(1999)在《后工业社会反论》一书中,以日本、美国等工业国发展为例,以理论与事实为依据,有力地反驳了该观点。赵儒煜认为,在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内,以服务部门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是无法健康和稳定发展的。服务部门是为物质生产过程提供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7]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防止“产业空心化”以及美国的重返“制造业大国”战略的实施,无一不在证明这一点。对此,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曹立教授(2014)也指出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8]

因此,本书认为:从整个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决定性的产业。服务业比重高,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服务业发达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单纯的服务业比重上升不是真正的转型升级,反而是工业的相对衰退抬高了服务业。因此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从根本上抓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经济的技术升级。而从具体区域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转型升级所体现的服务业比重提高,往往也需要多重前提约束才能真正反映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