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解析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解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乔根森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无限进行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解析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农业上劳动力的增加,总跟不上制造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完全的农业分工制度。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是最早把“二元结构”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提出来的。在其所著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1953)一书中,他通过分析19世纪荷兰属地经济社会状况,发现当时的印尼社会是殖民主义输入的“飞地经济”与资本主义传统社会并存,但二者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方面又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伯克的研究应该说仅仅处于描述性的层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Lewis)对二元经济理论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

2.2.1.1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其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模型”。他认为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经济一般是二元的,不是一元的。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刘易斯系统地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此消彼长变动情况,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按照这个假定前提,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那么由于整个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它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直至农村工资与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城乡差别逐步消失,最后二元经济结构变成一元。

阿瑟·刘易斯对二元经济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对于后续的二元经济理论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该模型以一系列假设前提如市场不存在失业、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变、工资水平不变等假定作为分析,忽视了技术进步,同时也忽视了传统部门农业的发展,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在他看来,农业只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无限丰富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农民也只能作为被动的要素,消极地等待流出农业部门。这是该理论存在的缺陷。

2.2.1.2 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理论

拉尼斯(G.Ranis)—费景汉(J.Fei)二元经济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Fei)提出来的。他们改进了刘易斯模型,指出刘易斯没有注意到劳动力持续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批判刘易斯忽视农业在促使工业增长中的作用。由此,他们补充和完善了刘易斯模型,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他们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基本相似,即农业部门对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阶段。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农业部门由于出现生产剩余,从而有助于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但是这种转移,将在工业部门中的平均农业剩余降低到低于农业中不变的“维持生计工资”时,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该模型指出,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农业剩余才是促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拉—费模型被认为是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它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清楚表述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认为农业对促进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还表现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指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离不开工农业的平衡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实践中更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但是他们和刘易斯模型一样,存在着诸如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的假设以及城市中的实际工资始终不变的假设,使得该理论模型面临诸多的挑战。(www.daowen.com)

2.2.1.3 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以农业剩余为基础创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即新古典主义(new classicalism)分析方法。他在该框架下反思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乔根森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无限进行的。由于农业人口增长会抵消产出的增长,因此只有在农业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时才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同时还取决于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状况。工业的技术进步越快,储蓄率就越高,劳动力增长就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并最终完成农业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化。在该模型里,乔根森也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工业部门的发展。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突出强调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工业部门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发展的,对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乔根森把对二元经济的研究从剩余劳动转向农业剩余,是其对二元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相比,乔根森模型更强调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重视农业发展,也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比较贴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但乔根森的理论模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忽视了城市失业的事实和对农业物资投资的重要性,其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更是常为后人指责。

2.2.1.4 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rado)创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他通过引进“期望收入”的概念,较好地解释了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高失业率持续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并存的现象。

他认为,这种矛盾现象之所以会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主要是因为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吸引农业剩余劳动流入城市的原因不是其绝对差异。而影响预期的因素是就业风险的大小,即在城市求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和城乡实际工资差异的大小。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否要向城市转移的决策是在权衡了这两个因素之后才做出的。这就表明只要“预期农业收入”值小于“预期城市收入”值,剩余劳动力就会不断从农业转移到城市,这样会造成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所以应鼓励农村综合开发,注重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仅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还应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缓解城市人口就业压力

托达罗进一步指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城市失业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和城市协调一致发展,工业化才能顺利进行。托达罗二元经济理论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资金投入,不仅要改变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提高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才能减少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的压力。这些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很大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