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探究

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探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增加支农信贷资金来源,优先对涉农贷款开展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流转试点。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16年为63671亿元,同比增长4.61%。2017年,财政部又牵头筹建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

农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探究

1.来自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资产证券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督促上市农业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引导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农业企业到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公开挂牌与转让,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证券市场能够为农业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有助于建立清晰的农业企业产权制度。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出售、转让、托管、资产折股、兼并和收购等方式盘活农业存量资产,引导资金流向,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业资产证券化的常见形式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其基础资产通常是融资租赁债权或项目贷款。2015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增加支农信贷资金来源,优先对涉农贷款开展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流转试点。监管机构对涉农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支持,有利于盘活用好涉农信贷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更多资源投向农村金融薄弱环节。但是,由于涉农贷款企业普遍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导致外部评级较低,不利于产品设计和发行,涉农贷款的资产证券化程度总体偏低。

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是当前比较热门的农业资产证券化形式,其基础资产一般是可预期的财政补贴或收费权。近年来,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持续下降,2016年为9964.9亿元,同比下降4.27%(见10-2)。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16年为63671亿元,同比增长4.61%。[4]201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提出重点支持产城融合型、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新技术渗透型和多业态复合型六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发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的发行,将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及相关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并将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从而有助于丰富农村新业态,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表10-2 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7》。

2.来自政府与企业设立的产业基金

涉农产业基金是产业基金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投融资制度创新。涉农产业基金借助发展新技术、挖掘新市场和开拓新领域,通过以原始基金为基础、吸纳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基金,兼并、收购及政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壮大资本和人力团队进行强强联合。涉农产业基金不仅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大、期限长的资金支持,而且引入了农业领域最稀缺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产品,其要求回报不仅包括资金借贷利率与风险溢价,而且包括基金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回报。

政府设立农村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意在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农村产业,激励产业发展。2012年12月底,财政部联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股东单位发起设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并于2013年开展实质运营,通过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投贷结合的方式,利用40亿元资本金撬动约700亿元信贷资金投向农业领域。同时,将资金的无偿使用转变为一定的投资回报约束,激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2017年,财政部又牵头筹建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农垦基金计划规模500亿元左右,首期规模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20亿元,其他社会资本80亿元。政府主导的农业产业基金以实现政府的产业政策为目标,通过基金合约将资金和人力资本配置到农业产业中,促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但并不追求高额回报,只要求合理回报。

进行战略投资的涉农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进入农业新兴产业,或丰富和延伸自己的产业链。随着各种农业政策的明确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不断深化,以盈利为目的的私募和风投资本越来越青睐农业领域的投资。其资金实力较强,投资更为专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较大。这两类投资机构追求相对高额的利益回报,其主要资金投向是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智能化、生态化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及生态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园区等集生产、销售、服务、科研、娱乐、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近年来,涉农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17年,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正式运行,确定了新希望集团、温氏集团等首批出资人,投资项目基本入库,落实母基金总规模440亿元,超过1∶3的财政撬动比例。其在资金募集、投资运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安排,一是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财政金融支农机制协同发展;二是设立产业细分子基金、地市子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三是通过与广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以及保险机构的合作,实现对基金投资项目的服务、担保、保险联动。2018年初,人和控股宣布投入10亿元用于成立专项基金,打造出新的“智慧农业扶贫”模式。其采用智慧农业种植,培育出最优秀的种苗发往贫苦地区,并提供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将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和再包装宣传,帮助农民创收。褚橙品牌旗下公司新平励志果业有限公司与广东前润并购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成立文化教育产业、农业方向的基金,并将开展国际或国内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发挥基金决策的灵活性,快速锁定优质资源,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业绩稳健的增长。协信控股子公司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陕西关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发起100亿元产业基金布局农业小镇,用于对全国范围内的多利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投资,推进落实以田园综合体项目为载体的标准化、品牌化、体验化、链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四川成立了资金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宜宾五粮液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其采取“国资引导、社会领投”方式募资,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基金组建,现已筛选出包括酒、竹、茶等优势产业在内的约100个项目。[5]

3.来自农业融资租赁(www.daowen.com)

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和农村社区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对于缺乏信用记录和合格抵押担保条件,却又有“大额、长期、集中”的规模化资金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传统金融服务难以充分解决其融资难题。融资租赁不仅能解决农村因抵押担保不足而导致的融资困难,而且能够有效缓解购买大型农机设备时面临的一次性全额资金投入的巨大压力,并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从而增加经营资金的流动性,改善经营资金短缺的状况。

融资租赁以农机设备采购为切入点,既可以覆盖来自普通农户的相对“小额、短期、分散”的金融需求,又可以覆盖来自新型经营主体的“大额、长期、集中”的资金需求,这有助于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层次。融资租赁通过以融物代替融资,将债权与资产所有权相结合的方式,将上游的资金供给方和下游的实体企业相联结,并以租赁物为载体,将惠农支农资金导向农业实体经济发展中。在融资租赁过程中,物权不发生转移,不需要新的抵押物。融资租赁的额度取决于租赁物的价值,在融资期限和首付方面也更为灵活。即使出现不良资产,也可以基于持续经营的视角将租赁物收回再租或通过二手流通市场进行转租,这能够降低农村金融服务“脱实向虚”产生的风险,并盘活闲置资产和设备的流通,提高作为租赁物的农机设备的使用效率。[6]

2008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出台文件提出利用融资租赁优势促进“三农”发展。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面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租赁业务,解决农业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加工设备购置更新资金不足问题,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农机的实际使用者可享受农机购置补贴。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改造的融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当前中国融资租赁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机械耕种设备、除机械耕种设备以外的其他农场设备、农产品和食品仓储设备、农产品加工设备、食品和饮料制造设备、原材料供应商所需设备、农产品经销商所用设备、产品零售环节所需设备、农用设备供应商所用设备以及农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设备等均被覆盖于其业务范围内。融资租赁既有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借助农业机械化发展深入到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产业体系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来自农村产业链金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产业链金融依托产业链内部核心企业,借助应收账款、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等从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金融机构根据核心企业掌握的产业链信息,对其信用和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放大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产业链的相关主体进行授信,并注入资金,从而实现其信用的资本化过程。产业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利用产业链关系对资金用途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资金服务于“三农”领域的实体经济,也降低了各环节经营主体获得支付结算、保险、信用融资等整套金融服务的成本。

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金融意味着对产业链本身及其核心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风险的综合评估。产业链上的单个生产经营主体被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其融资需求,而且在于小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资本也得以体现和积累。而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在产业链金融服务系统中,发挥了金融联结的作用,既充当信用担保者,又充当实时监管者。因此可以扩大在产业链上的交易规模,增加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和整合能力,提高产业链的垂直协作程度,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整体升级,实现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5.来自互联网金融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农村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截至2017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1亿人,近34%的农村居民在使用互联网。[7]互联网金融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大大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有效满足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部分特定金融服务需求,互联网金融小额分散、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灵活多变、响应迅速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因而在短短数年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两大互联网金融平台——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均于2015年正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内容包括小额消费信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链信贷、保险、理财、支付等。此后,大批互联网金融平台涉足农村金融业务。其主导的业务模式是,电商平台借助交易信息积累的数据建立信用风控模型,在此基础上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如蚂蚁金服推出的“借呗”“花呗”,京东金融推出的“京东白条”等;同时,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也基于多年积累的线下客户信用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经营主体提供信贷,如新希望集团旗下希望金融推出的生猪养殖产业链金融服务;此外,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自建线下信贷员团队收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或与线下小额信贷机构合作,借助其积累的农户信用信息优势,构建风控模型,并引入相关保险,通过尽调、抽样等方法筛选客户并发放贷款,如农金圈、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等推出的“线上+线下”熟人信贷。随着“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其服务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单纯的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转向农村二三产业,提供服务的形态也在农业生产性资金融通、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等主导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消费金融、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分期购买、公益性助农金融等多种形态。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趋势,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文件表达了较谨慎的支持态度。2015年《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大数据存储、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等技术领域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关于深化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等内容。从根源上讲,如果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农村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传统金融机构在“三农”金融业务领域大显身手就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大数据存储、分析和信用信息共享等互联网技术,能够降低这些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借助互联网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提升开展“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数据化进程,并推动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从而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健全、资产权属不明确的融资环境下,大大推动农村产业领域中的订单融资、应收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