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措施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政策调整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必须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随着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和下降,中国不断强化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到2013年之后已经难以持续,改革势在必行。

价格是生产的“指挥棒”,是利益的调节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对引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政策调整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必须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

一是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粮食流通从松动统购统销体制起步,经历了粮食流通体制计划与市场并存阶段、粮食流通市场化攻坚阶段以及市场在粮食流通中起基础性作用阶段。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升,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这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该政策将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包含在价格之中,是一种“价补合一”的直接价格支持政策。随着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和下降,中国不断强化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到2013年之后已经难以持续,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以来终于启动了市场改革或采取了减少市场干预的各项重大措施,对缓解和解决粮棉油糖等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改革。2007年,中国在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在特定历史阶段取得明显成效,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玉米产业也步步陷入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困局,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更严重的问题。2016年,为破除玉米产业发展难题,打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局面,中国正式取消实行九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建立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明确“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www.daowen.com)

三是调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政策。从2014年开始,中国开始分步骤地取消棉花、大豆、油菜籽和食糖的临时收储政策。2014年,新疆棉花、东北与内蒙古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被对市场干预程度较低的目标价格政策所替代,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价差补贴生产者。2015年,彻底取消了油菜籽和食糖的临时收储政策,价格形成回归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前的市场机制。2017年,又取消在东北与内蒙古实施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政策取得的初步效果,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决定价格,做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保障了农民收益,并有效激活了产业链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