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主体是人,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上升,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乡村经济的冲击,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许多乡村壮劳力开始逃离农村到城市谋求创业发展,逐渐非农化,留守在农村的只剩下老人、儿童和部分妇女,他们很难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担,很多传承已久的乡村物质和精神文化后继乏力。调查发现,许多乡村的所谓传统文化就是老年人的寺庙活动,传统的节日祭祖、婚丧嫁娶、动土上梁等传统仪式逐步被简化,传统的建筑、服饰、刺绣、剪纸等工艺后继无人。有些乡村老艺人身怀绝技,也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来,可是因为资金等原因,再加上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所以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只能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没落于历史长河里。有些民俗文化技艺、手工生产、产量无法和机器相比较,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只有为这些特殊的文化传承和技能设立一种保护机制和量身定制的宣传策略,才会给这些技艺带来复苏和传承,也会给这些民俗文化传承带来勃勃生机。[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中华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能不能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民族之魂。[18]
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本源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节日、饮食、民俗、民歌等等,构成了中国的乡土文化,也使乡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成为不可磨灭的乡村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一是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在教化民风、熏陶民众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二是要把当地传统文化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对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要加大对农村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树木和文化遗产等的普查、宣传和保护力度,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留得住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发掘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牵头组建一些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并引导他们利用农闲时节进行“文化走村串户”,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要把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馆,加强传承、演示人员的培训,支持、扶助演示馆向村民、游客开放。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三是在村庄建设中,要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应予以保留保护。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在内部装修上要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的有机统一。(www.daowen.com)
构建优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硬件建设。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农村居民为服务对象,切实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的要求,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二是软件建设。要加强乡村文艺创作、文艺编导、文艺演出、文化管理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举办农民书画展、摄影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为农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农村群众以传统文化、当地风俗、美丽乡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文艺作品。要为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作更多反映农村新风貌的文艺作品。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达到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文明乡风的终极目标。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部分农村在传承文化、孕育文明乡风方面有着不错的探索。恭城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县内至今仍保存有文庙和武庙。部分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县长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家访,努力将这些孩子留在当地高中就读。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生根发芽”,当地不断推动乡村传统价值体系的回归和再造。当地组建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深入村庄进行宣传。“忠孝仁义”成为当地不少领导干部在各个场合不断倡导的道德标准。恭城一些村屯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对传统仁义孝道等内容进行规定,好家风家训被家庭重新学习认定,用以规范族内子孙的言行举止,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深入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