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推动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的进步需要精神文明同时跟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不能落伍。而如何建设乡风文明,营造淳朴友善乡村文化,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乡风文明骨子里继承和渗透了传统文化,这个与生俱来的基因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和深化的乡风文明建设,当然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激活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传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传承载体。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中,形成了“皇权不下县”的社会治理结构,自古以来,乡村就是依靠传统道德观念、村规民约自治系统进行治理,形成很多道德教化,乡风文明得到彰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信息、技术、文化等在城乡之间快速流动,一些低俗的文化反而在部分农村地区快速膨胀,金钱观念变得越来越重,人情往来变得越来越淡薄,原来的邻里互助变成了有偿服务,人情往来变成了金钱往来,有的兄弟、父子甚至为了利益大打出手等。对生产的发展也成了竭泽而渔,田毁了、树砍了、塘填了……生态文明不断被破坏。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法治前提下的乡村自治模式。但很多事仅靠法律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公共场所中大声喧哗、排队不遵守秩序、随地吐痰、“出口成脏”、没有主动让座等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乡村地区逐渐出现了很多新礼仪,并且不断在农村地区流行。如2016年,山东费县为了积极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对殡葬实施了改革,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倡导简办丧事,反对乱埋乱葬和铺张浪费,提倡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式告慰逝者;二是倡导移风易俗,鼓励文明祭扫,要求文明、低碳祭祀,不可在林地、山地、水源地、景区等焚烧冥纸;三是倡导厚养薄葬,弘扬传统美德,提倡从俭治丧,文明祭祀;四是鼓励积极参与革命先烈扫墓、网上祭奠英烈等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虽然起初执行农村殡葬制度改革难度较大,但是通过当地治丧委员会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不懈努力,逐渐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所有丧事均按照标准执行。
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重视乡村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需着力推进乡村社会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民俗博物馆、农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还要将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国家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传播,将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丰富文化活动载体,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口在于,瞄准重点人群,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现实需求。乡村社会的重点人群是常年在村的老弱妇孺群体,也就是俗称的“三留守”人员。他们是乡村社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与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群体又有着紧密的社会关联。他们有丰富的闲暇时光,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他群体的生活品质乃至人生预期,并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他们为重点人群,乡村文化建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和载体。他们的需求便是最需要回应的需求,他们反映的问题便是最突出的问题。最主要的两点:一是从具体的移风易俗入手,遏制赌博、大操大办、低俗仪式等歪风邪气,弘扬积极健康的文化风气;二是通过基层组织将老人、妇女等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闲暇生活,彻底改变农民有钱有闲却没意思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状况,从根本上阻断低俗文化甚至邪教传播的渠道。按照有规划、有标准、有硬件、有内容、有队伍的目标,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片区化建设的思路,统筹临近乡村资源,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积极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相关题材的文艺创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弘扬时代旋律、反映农民心声、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振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通过实施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设工程,促进街道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和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在解决现实问题、回应农民需求的同时,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同乡村社会特点结合起来,注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植到农民文化生活中,逐步引导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新型乡村文明,真正开创乡村文明的新气象。(www.daowen.com)
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土壤。要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利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让人们在感受乡情中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新风。[16]乡村社会自身蕴藏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只要精心发现和用心开发,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就能变得更加宽广。
要突出文化共享,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聚合体与乡风文明新引擎。我们要紧紧围绕“用文化养人,以道德育人”的主题,打造村级文化堡垒、精神文明建设高地。一是夯实“文化小康”建设硬件基础,突出“文化共享”理念。二是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浸润群众心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养人的精神内涵。三是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围绕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结合乡村资源与特色,绘制一批贴近生活、导向鲜明、新颖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美德文化墙”,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脱贫致富路上更有奔头。
文化作为一种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公共文化建设、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