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养淳朴民风,能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建立文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健全完善乡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等,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村民评议等活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崇尚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文化能人等新乡贤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民风。运用农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素质。向陈规陋习挥手作别,让文明之风盛行乡里,对老家规、老族训予以挖掘、保护、提炼和传承,形成全体村民认同、具有本村特色、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让老家规再次焕发出新活力。[9]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导、教育农民,比如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艺表演,利用农民身边的典型宣传农村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定期播放一些乡风文明宣传片等,使农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蓬勃的精神风貌,营造出平等友善的和睦村风,让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要在深化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以及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上下功夫,投入足够的财力,使这些活动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宣传展示家风家训家规、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上出实招、树典型,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修身齐家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坚持法治先行,在法治育人上抓培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组织群众参加法制教育培训,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组织群众观看反邪教影片,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等,引导村民学法、用法、遵法、守法;组织专人查访民情民意,及时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及早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制止危害社会的不良风气。实现无群体上访,无刑事和治安案件,无民族宗教矛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使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有效结合,提升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文明乡风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形成文明办丧事、节俭办喜事的风气,各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乡亲们不再攀比,民风更容易形成,对民风的改善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村规民约提升民风。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为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和村风民俗而制定的、为全体村民所认同的、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每个村的村规民约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尽管村规民约缺乏相应的处罚权,但对村民的言行仍然具有很强的约束性。依据村规民约,村委会可以通过星级管理公示、取消有关福利待遇等方式,彰显遵规守约的荣光,导引民风的走向。(www.daowen.com)
在农村传统文化方面,如何厚养淳朴民风,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会有继承、有吸收、有发扬,也可能会有摒弃、有改善或者是创新。具体到当下实际,我们要在农村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用文明言行来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婚宴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消除各种丑恶现象,树立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打造农民有情节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群众共识。[10]
总之,厚养淳朴民风,固然需要我们注重从乡村社会之外引入文明新风,但也要意识到,乡村社会自身蕴藏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只要精心发现和用心开发,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将变得更加宽广。特别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一直栖身于乡村社会,长期存在于乡民生活之中,因而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培育出来的乡风,无疑与农民的相容性及其在农村的生命力都更强。从古至今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不仅具有凝聚精神的功能,还能够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1]坚持惠民利民,在群众致富上重实效。严格落实便民服务室监管机制,对群众诉求和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确保惠民政策的公平、公正落实。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