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承好家风,成为文明人

传承好家风,成为文明人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对乡风文明影响深远。调查发现,一个家风传承良好的农村社区,总是洋溢在一种老人祥和、子女孝顺、家业兴盛、邻里和谐的氛围之中,其中浸润着令人艳羡的文明乡风。优秀传统家风,增强群众的家园归属感,引导全乡群众向善向上向好,促进乡村文明。千万个好家风撑起农村好风气之际,必将是乡风文明大有改观和高度彰显之时。

传承好家风,成为文明人

家风,简言之,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风气,或者说是家庭的文化氛围,通常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遵从优良传统、吸纳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指导家庭成员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对乡风文明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问题非常重视,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调查发现,一个家风传承良好的农村社区,总是洋溢在一种老人祥和、子女孝顺、家业兴盛、邻里和谐的氛围之中,其中浸润着令人艳羡的文明乡风。

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直到天下太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最高理想。其中,“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显而易见,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很正,从这些家庭成长起来的人也会很正,再放之社会,就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优秀传统家风,增强群众的家园归属感,引导全乡群众向善向上向好,促进乡村文明。“传承好家风,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优秀家风文化及身边优秀家庭的挖掘,为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和载体。”[7]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风气,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一个好的家庭,应该要有好的家风。因为良好的家风会内化为一种潜在动力,使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良好的家风,往往来自良好的家训。中国古代家训史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广泛涉及个人修身、齐家以及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这些优秀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神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对我们当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如著名的《曾国藩家书》中曾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著写《傅雷家书》,其中溢满着对孩子的爱和期望;北宋名相司马光生性淡泊,崇尚勤俭,他在《训俭示康》中有云,“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足见其对节俭的重视;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的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反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言辞之中充满对后世子孙清正廉洁的期望和对违背其志不能姑息的决绝。[8]要将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家规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规范中,就体现出对我们良好家风家训家规的培育和要求。要恪守这些基本道德准则,我们就应当从回味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做起。(www.daowen.com)

因此,应当通过“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等宣传和文化活动,发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铺张浪费、黄赌毒、地下邪教及封建迷信等消极文化现象的侵蚀,重塑健康文明的乡村新风尚。家内满室馨香,里巷必然和美。好家风可以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是乡风文明的助推器、乡民和谐的润滑剂。推进乡风文明,仅在某方面着力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原因很简单,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了,绿化、美化、亮化了,改水、改厕、改厨了,乡村文明程度也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事实证明,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同时,也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千万个好家风撑起农村好风气之际,必将是乡风文明大有改观和高度彰显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