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统筹策略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统筹策略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一理念,具体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统筹策略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一理念,具体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要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游,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由此可以得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亟须统筹安排、统一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保证生态平衡。

理论层面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理论创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资源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统筹治理,顺应历史的发展需要。

二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生态学思想的重要结晶。“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的论述,是生态学思想的结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单元。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生态系统中各组成单元的情况,决定了生态系统的最终功能。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统筹,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自然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本质是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形式上讲,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就是要运用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态环境的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山、水、林、田、湖、草,每种资源都是组成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并最终作用于生态系统之中。实践层面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解决当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生态问题的重要抓手。当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亟须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解决现存的重大难题。具体来说:

山地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造成了土壤荒漠化、土地沙化程度的加剧,甚至引发山体滑坡、山泥倾泻、沙尘暴自然灾害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超过170万平方公里,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对于保养水土、涵养水源,减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www.daowen.com)

水资源作为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保护好水质、防治水污染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中国水源污染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如河南驻马店、江苏南京、安徽池州等地出现了多起水污染事件,嘉陵江更是于2017年出现了重大水污染事件,不仅破坏了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此外,当前水污染问题十分尖锐,国内七大水系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保护部发表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质处于轻度污染状况,海河流域污染程度最高。治理水源,迫在眉睫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对于生态系统恢复起到关键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中国缺林少绿、生态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脆弱,导致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产品短缺,林业生态既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森林覆盖率目前只达到21.66%,仍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5],森林资源的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草地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系统,是牧区人民群众最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当前中国草地资源管理利用水平低下,在利用方式、承载力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距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来说,中国目前草原畜牧业模式仍趋于传统,经济和生态效益都不高,单位草原面积的畜产品产出率也只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6]此外,草原生态总体仍呈现出恶化的态势,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三分之一以上,草原生态十分薄弱。受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草原地区极端灾害增多,病虫害发生比率日趋增强,草原地区灾害防控任务艰巨。草地生态问题仍十分严峻,亟须通过综合治理予以有效解决。

农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中明确要求,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保证耕地面积数量不减少、质量达标不下降。但中国农田质量低下,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以及有机质水平较低,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田的不合理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宜居显得尤为重要。

湖泊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补充地下水、减轻灾害等方面的功能。当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湖泊蓄水容积大幅减少,也导致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会降低湖泊的透明度和使湖泊散发出臭味,而且也会降低湖泊溶解氧程度,使湖泊中存在大量有毒物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资料显示,1980—2010年间,因围垦而消失的湖泊有102个,占消失湖泊总量的42.0%。如洞庭湖,其面积也因围垦从20世纪50年代的4350平方公里萎缩至2625平方公里。[7]此外,湖泊水质下降也会引起藻类等大量繁殖,对湖泊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