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那么,怎么理解产业兴旺呢?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加(少数年份除外),加上适当进口,完全能够满足13.8亿人口的需要,但在质量和安全上,在产业延伸上,在休闲、娱乐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的“产业兴旺”,首先,要做强农业,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其次,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围绕农业发展关联产业;再次,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后,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产业,包括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环保服务等。
1.做强农业,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稻谷、小麦、肉类、蛋类、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位。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连年增加。2017年1—11月,农产品贸易逆差464.5亿美元,同比增加35.3%,其中谷物净进口2221.7万吨,同比增加11.2%;棉花(含棉纱)进口304.8万吨,同比增加7.6%;大豆进口8599.0万吨,同比增加15.8%。就连一度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肉类,也自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一直呈净进口状态。这种状况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这就要按照2017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升农业素质;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坚持效益优先,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资源养护;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农业补贴政策由“黄”向“绿”的转变。
2.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
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最初来自1999年日本通过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该法第3条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概括:“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在粮食农产品供给以外产生的其他功能:国土保全、水源涵养、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景观形成和文化传承。”中国是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农业多功能性的,该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现实看,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主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广大农村地区变得青山绿水、环境宜人,把农田变成四季有景观的马赛克图案,城市农村遥相呼应,城市为农村提供发展的动力,农村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并过滤杂质,即城市的“肺”和“肾”,真正实现城乡融合。二是彰显文化教育功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来自农耕文明,如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都与农耕传统密切相关,要充分挖掘文化与农耕、农业之间的关联性,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三是休闲观光。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加上文化教育功能的彰显,久居城市的人们到农村休闲观光就会成为常态,未来的旅游不再是看文物、看景点,而主要是休闲娱乐,或者把看文物、看景点和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城市人到农村休闲娱乐的多了,城市的资金、物质、人才就会流向农村,农产品就不仅仅可供食用,还可以观赏、体验、收藏,农业的价值、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
3.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www.daowen.com)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产前部门),即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游(产中部门),即种植和养殖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下游(产后部门),即农产品加工部门,包括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贸易等。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增值,在分配制度合理的前提下,农民就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一般来说,延长农业产业链,主要指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产业链的延长,实践中主要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大策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支持农业发展的核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6年,农业部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2011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意见》;21世纪以来的14个中央一号文件,大多对该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了部署。这些政策在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万家,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3万亿元,连续4年增长率超过10%,农民合作社中有53%发展加工流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7∶1提高到2016年的2.2∶1[11],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3∶1—4∶1的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四化同步”下农业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的需要。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日本于90年代后期提出了“六次产业”的概念,目的是“通过鼓励农户从事多种经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空间”[12]。这里的多种经营指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业和农产品加工产品或服务业(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日本学者称之为“六次产业”或“第六产业”。201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融合。截至2015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4400亿元,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农户受益,全国有3300万农户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产业。[13]实践证明,三产融合是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4.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产业
农业农村服务产业,包括为农业服务和为农村服务两大部分。前者又被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潜力巨大,据笔者估计仅种植业方面总产值就有1万亿元。目前,全国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巨大的“蛋糕”正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者,未来会成为支撑中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从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方面。后者主要是为农民生活服务的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加剧,广大农民对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环境优美的农村逐渐会成为不少城市老人养老目的地的选择。因此,农村生活服务业必然会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利润潜力无限的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