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荟萃
在双面市场的商业模式影响之下,许多生产商逐渐转型为产品服务商。在网约车领域之中,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转型为汽车服务商,在这样的双面市场中,出现了以优步和滴滴为主的角逐竞争。
正如滴滴创始人柳青对滴滴与优步的现状做出的评价:“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这两个网约车平台在经历长久的竞争之后,在2016年合二为一,成为网约车双面市场中最具争议的话题。
滴滴与优步的竞争涉及到产品、运营、团队等方方面面,双方都试图在网约车平台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发掘更大的发展空间。
优步于2010年在美国硅谷诞生,发展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340多个城市中形成较大的业务规模。在成立4年之后,进入中国市场,以专车业务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滴滴出行是中国本土网约车竞争中的胜利者之一,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2015年的合并产物,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发展出7条业务线,如出租车、专车、拼车、代驾等。
两强相遇,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竞争。优步是移动出行领域中的领风者,拥有技术与产品优势,优步的实时派单、拼车等理念在当今的网约车领域之中,依然是主流。但优步出生于美国,其本土化程度注定无法与滴滴相比。
滴滴作为土生土长的网约车平台,以出租车的业务白手起家,其建立的初衷是解决出租车空驶,乘客打车难的双面问题。但这些不利于专车业务的发展,而网约车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仅靠出租车业务必然无法存活。因此,滴滴向优步学习,进行创新,改变自己的产品,从单纯的出租车服务逐渐转变为专车服务。
虽然在专车服务产品上优步具备优势,但滴滴也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例如设计更多的业务线,设计更加符合中国人操作习惯的交互,实现多种付款方式等,缩短了滴滴与优步在专车服务产品层面上的差距。而且,滴滴十分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在该层面的投入十分可观,至少有60%的滴滴员工都是在进行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层面的工作。
总而言之,虽然在专车服务层面上滴滴稍逊于优步,但在产品创新层面则是优于优步。
在移动出行领域之中,平台市场将车辆、用户进行配对,以满足用户出行的需求。因此,产品本身并不是竞争的关键因素,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了培养自身的竞争力,滴滴与优步都采取了补贴策略,在网约车领域掀起了一场补贴战。
优步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说,在中国,优步用于补贴的资金每年都有十几亿美元。一边要补贴司机,让他们更愿意用优步接单,另一边还要补贴用户,让他们更愿意用优步打车。滴滴也是如此,每年在补贴上会投入大量资金。
司机与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不高,用补贴可以留住更多的双面用户,即司机与乘客。因此,在滴滴与优步的补贴角逐中,谁也不会轻易退出,因为补贴与市场挂钩。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优步中国的日订单量可达100万单,滴滴的日订单量约有400万单,且双方的日订单量都处于上涨阶段。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补贴策略功不可没。
除了用补贴策略吸引司机与乘客之外,优步与滴滴还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开展营销活动。
供给侧就是提供车辆的一方,是私家车司机、汽车提供商等。目前,滴滴已经与市面上大多数汽车租赁商、供给商达成了合作共识,由他们提供车辆,然后以滴滴统一招募、派遣司机。滴滴在供给侧进行了创新,增加车辆数量,提升了服务质量。(www.daowen.com)
这也让滴滴具备了一个好的口碑,形成了平台效应,在吸引用户的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优势从供给端延续到需求端(乘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优步的创新主要集中在需求端的营销活动,如名人营销、事件营销等,将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用户
总而言之,在运营竞争中,除了补贴竞争外,优步的创新在需求侧,而滴滴的创新可以贯穿整个供给侧与需求侧,滴滴明显具备运营竞争优势。
外企想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利益市场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谷歌、亚马逊等知名企业都试图在中国大展拳脚,但最终都黯然退场。
作为优步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分析了那些“前辈们”的策略后,致力于将优步中国完全打造成中国本土化的企业。他认为,要打开中国市场就需要任用中国人去管理,用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事方法打入中国市场内部。于是,优步不用空降高管的方式,而是从基层选取高管。
优步与滴滴的管理团队风格南辕北辙。滴滴的高管层大多是声名远扬的精英,如程维等人,他们会用自己的胸襟与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精英人员,并能够任用更多有能力的精英人士;而优步的高管基本上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例如各区的总经理罗岗、汪莹、张严琪等人。
管理团队的不同意味着滴滴与优步的管理理念的差异。在2016年滴滴约有5000名员工,而优步中国只有300多名员工。从这可以看出,滴滴更适合用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支撑战略任务的执行,而优步更适合以创业公司的心态,进行破坏性创新,实现野蛮生长。
总而言之,滴滴与优步的团队作风不同,其创新的方向便会有所不同。
滴滴与优步在产品、运营、团队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但从上文的比较来看,滴滴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中国市场上明显高于优步中国。移动出行与网约车市场犹如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蛋糕,其价值可达数千亿美元,为了分得一块蛋糕,滴滴与优步必然会继续在这一领域烧钱,直到一方退出战局。
在2015年年底,优步官方发布B轮融资超额认购并已经完成,击碎了其融资不顺的流言蜚语,这让优步中国有底气继续与滴滴竞争叫板。
滴滴与优步在专车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就在大部分人依旧围观滴滴与优步的角逐之时,滴滴于2016年8月1日宣布,收购优步中国,至此滴滴与优步合二为一。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人认为滴滴有垄断之嫌,将会统治整个市场,让其它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但优步与滴滴合并之后,出乎人们的预料,重新回到了“起跑线”。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网约车新规。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对网约车司机的户籍车牌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再加上新兴平台的兴起,如易到在乐视的加盟之后,实力上升,成为滴滴另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在与优步的竞争之中,滴滴与优步中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内耗较为严重,当滴滴与优步合并之后,还未恢复元气,新规出台,新的竞争对手实力加强,导致滴滴被迫重新回到竞争的“起跑线”上。在未来,网约车市场如何发展,滴滴的未来又会怎样,我们无法预料。
正如柏格森所言:“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滴滴要想在变数丛生的网约车双面市场中不断发展,就必须随着市场的更新不断创造出新的概念,去适应市场,用创新驱动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