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多用途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从而开启了人类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序幕。从第一台多用途计算机诞生开始,截至目前,信息技术经历了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客户/服务器、互联网、云计算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即大型主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是20世纪40~50年代,这也是第一台多用途计算机诞生的年代,此时的计算机大都体型庞大,如第一台计算机就重约27t,占地150m2,由18800个电子管构成。在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等发展历程后,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虽然改良之后的大型主机在中小企业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在银行、保险、民航等公用领域还继续发挥着其作用。
第二阶段即小型计算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人类已经能将身形巨大的大型机“缩小”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在使用成本上也降低到中小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现在很多企业使用的服务器都属于小型计算机的范畴,其体型要小于大型主机,大于常见的个人计算机。
第三阶段即微型计算机阶段。此阶段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的第二次“缩小”,此时的计算机已经小到能放置在用户的桌面,因此又被称为“微机”或个人计算机。美国苹果公司于1977年在原有Apple基础上推出了第二代计算机AppleⅡ,大获成功。而在1981年,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推出了IBM-PC,通过若干年的演进,其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并迅速占领了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www.daowen.com)
第四阶段即客户/服务器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的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将全美2000多个订票终端连在了一起。客户/服务器的结构到今天仍然被相当多的应用系统所采用,即使后来风靡全球的三系统架构,也只算是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的出现,部分客户端进一步被移植到浏览器上。在这一结构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客户端是网络的基础,客户端依靠服务器来获得所需的网络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客户端的计算能力。
第五阶段即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当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了协定,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4台主要计算机联接起来。此后,互联网经历了从文本到图片、再到现在的语音和视频阶段,网络带宽也越来越大,互联网功能也越来越强,以至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会被贴上“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或“互联网一代”的标签。
第六阶段即云计算阶段。从2008年开始,“云计算”“大数据”“内存计算”和“移动应用”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计算机概念,而这样的专业术语正在成为一个通俗且大众化的词语。其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它使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须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通过互联网来购买计算能力即可,用户只需为自己使用的计算能力付钱。同时,还省去了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花费。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